真诚朴实的民族情怀
他的作品始终透露出强烈的民族特质,创作手法精悍而考究,音乐质朴且深邃动人,风格辨识度极高。《乔家大院》、《大宅门》等众多的作品都是中国舞台上经演不衰的名作。与当下的许多当代作品相比,赵先生的创作无疑显得“特立独行”,清晰明了、规矩的结构、简洁干净的织体,看似简单实则极其考究,虽然“传统”但却动人心魄。
音乐会以《丝路音乐瞬间》音乐会小品四首拉开序幕,四个相对独立的乐曲与四个完整的意象构筑了一个空旷的想象空间。作为音乐会开场的序曲,乐团在第一首的表现得有点拘谨,不过在之后三首中渐入佳境,音响的层次与对指挥手势敏感度上都可圈可点。而第四首的《高原舞狂》快速、热烈,在精炼的短句与回旋结构的鲜明对比之中,乐团的爆发力与声部交接的紧密度都有着不俗的发挥。 陈海朋
原创音乐剧《海上音》
美好的本来面目
与其他同题材的音乐剧相比,《海上音》是特别的。故事发生在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的校园里。清新的校园气质,浓郁的时代烙印,使得听众在欣赏这部剧的过程中拥有强烈的代入感,并且为主人公们的矛盾纠结深深打动。
起初,两组半音化音型的持续下行就已奠定了整部戏剧的悲伤意味。这组音型在接下来许多歌曲、伴奏旋律,甚至结尾中出现,是整部音乐剧的“灵魂”。如日本将军小野次郎的第一次亮相,演唱了明令犹太人不得与华人交往过密的《对不起》。不论是之前《孤岛海上》中描绘的老百姓们街头巷尾其乐融融的合唱,还是男主人公乌纳为女主人公凌芸的歌声而倾心的《动听的旋律》,在“海上音”主题的第一次重复后,用残酷的现实手段打断了向往的美好场面。
整部音乐剧的最大看点,那就是与国立音专的密切联系。《接龙歌》以明快的方式道出了国立音专的历史背景,凌芸的第一次歌声亮相也伴随着周小燕先生的《长城谣》。这样的设计贴近了校园生活,更加展现了如今上海音乐学院作为国内一流音乐院校自建校以来“和毅庄诚”的精神风貌。余亦舒
“大梦东方”民乐团
开幕演出季音乐会
力求亲民 稍有遗憾
民乐来自人民,以通俗平易的手法进行创作以求亲近民众是必须的。同时,专业性、求探索,也是民乐以求在当下更加多元化艺术中,走向成熟的内在需求。本场音乐会截取了上海民族乐团近年主题音乐会的代表曲目。如以云南风情为主题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七夕情人节主题的手风琴与乐队《在巴黎的天空下》等等。但开场曲目,选自《大音华章》的管乐与乐队《汲古》排箫和篪演奏的主题,似乎与作曲家瞿小松的管乐协奏曲《神曲》中的若干段落有些雷同……
整场音乐会中,许多曲目力图以民乐队的形式表现中国古典与传统文化。琵琶与乐队《丝路花韵》中,独奏家使用的五弦琵琶是依古仿制,声音也较四弦琵琶更加厚实,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和较强的可听性。但敦煌壁画中的五弦琵琶并非竖弹,声音是否如此也仍有待考证,如果给这样一部作品冠以复原古器的意义呈现给普通乐迷,似有草率之嫌。李昂
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
冠军舞蹈不造作
那些获得各类别冠军的舞蹈,都“不造作”。主题、形象和语汇之间贴合紧密,贯穿相同文化脉络。比如,创作一等奖作品《天浴》表现藏族姑娘露天沐浴,选用了藏族语汇,动作和内容相互之间贯穿一致,严丝合缝,无断裂感,展现了雪域高原生活中如宗教圣堂般尽善尽美之图景。而且,编舞技法的合理运用,艺术效果纯净优美。“不造作”的舞蹈,往往比喻形象契合主题。此次获得金奖的舞蹈作品《母亲的麦田》借用秧歌舞蹈所使用的道具扇,将其写意地拟作麦田,这些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充满生命的动感,体现出母亲的辛勤耕耘,反映其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让人观后既叹服其在色彩、道具和动作间的综合构思,同时也感受到创作者的用意所在。
“华东舞蹈比赛”作为一项专业赛事,目前观众较多仍为专业界人士。是否,只有专家能够读懂学院舞蹈经典套路?如果多些直抒胸臆、直抵主题的作品,就有可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舞蹈,本就是生命最直接、最冲动的表达。舞则舞矣,何须作态,何必拘束?林圣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