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去灵石路聚奇城新市场,在海燕书店遇店主老瞿和小樊,得知市场二楼和三楼将借给期货公司,书店将搬迁,将来怎样也是一个未知数。临近中午时分,又一起去附近吃蛤蜊腰花海鲜面。老瞿说他收到一套民国三一图片公司出版的《美术生活》,共四十一本,准备找出版社影印;小樊说他周日在文庙淘到三十九本旧练习簿,是原徐汇区一新华书店职工1967年至1970年的日记,详细记录了那段特殊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有书店门市部收支、书店内部批斗会、思想教育、工宣队进学校等诸多资料,十分有意思。小樊讲当初看到这批练习簿是被漂亮封面图案吸引,拿起一看才知有内容,开价六百元不肯让价。我和老瞿都说这价钱值,淘书就是要细心,好东西是寻觅来的。小樊讲是的,这批日记性价比挺高的,有研究价值。
巧的是这天我在聚奇城老市场,淘到一本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印赠1951年的《观众手册》,类似于现在的纪念册之类,但别致的是手册为一百二十八开小本,初看毫不起眼,随手翻了一下,内有电影广告(国营电影厂新片展览月十几部电影)、1951年日历、上海市影院统计、全国影院统计、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发行区影院分布图、全华东区影院统计及临时租片暂行办法等,后面是备忘录,上面写了些文字。这么一本小小的册子,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再说是六十多年前的东西,一问价也不贵,赶忙购下。
回家一翻,竟然发现后面备忘录写的内容也很有意思,虽仅区区的十多页,但从中可看出一个王姓的青年在建国初期丰富的业余生活,有看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的观感,而《观众手册》首页正是这部电影,是王姓青年看电影时所获这本手册,未可知。备忘录写有抄录的译诗、打乒乓球等,且中英文混杂,看得出他是有一定文化的。从记录中看,这个人是有老婆的,到苏州去了,他还和姑娘来往,最后有“为何暗中独自叹息彷徨”的自问……掩册而思,如同窥视到六十多年前陌生人的生活,不忍再多叙。
由这些极私人化的记录,想起一个一起淘书的朋友潘先生,他是公司老总,但喜欢有陈年旧气的纸片儿,奇怪的是他从来不买旧书,光买些日记本、手稿、老照片之类,还对普通人写的日记特别感兴趣,有次淘到一本抗战时的日记,令他开心了好一阵子。但到后来连一些商店的老招牌也往家扛,还有大幅的合影照,带老镜框的。真担心他家里怎么放得下。有时和潘总打趣道:应该到拍卖场上拿点稍微有意思的故纸旧物。潘总正言道:他就喜欢在旧书肆转悠,那里觅旧纸有味道,接地气。最近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他了,不知他是否安好?那些个故纸旧物还在不在?
前段日子由文庙流出的一本老相册,其中有一个女性从青年时代到老年的各类照片,其高雅的气质,从网络到报纸引发出寻找上海滩“女神”新闻,最后找到了已经过世的女主人,她是一家国营食品店的财务。似乎和人们所期待的略有不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想不到过世后流出的照片,把她过去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未必是她生前所愿意的。由此而联想到,无论是老日记还是老照片,都涉及一定私密性,有些并不是可以公开的,可能违背了个人的意愿。或许,有些过去的记忆是只能被尘封起来的。我把《观众手册》悄悄地放进了抽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