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友曹平,是一位睿智钻研的玉雕大师,涉及竹、木、牙、石等多个方面。特别在玉雕方面,二十几年的淫浸,把玉和黄金镶嵌结合的美轮美奂,其金镶玉作品构思新颖,手法独特。2015年被评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镶玉代表性人物。最近,我在曹平的工作室里看到一尊立体圆雕佛像——金镶玉地藏王菩萨。这尊地藏王菩萨约20厘米高,黄金僧帽,左手奉托宝珠,右手施甘露印,吉祥半跏跌坐与青金石上,脚踩碧玉雕琢的莲蓬,莲花叶则用黄金打造。整个作品人物结构比例协调,神慈面善。
说起这件作品创作的过程,曹平也是颇有心得。可能是受家庭影响,曹平一直是乐善好施,曹平都要到寺庙里做义工,用佛教圣地的清静和浓烈的艺术氛围感染自己,培养自己一颗安静的心搞艺术创作。几十年来,曹平为了创作佛教题材的玉雕作品,多次游玩九华山。九华山唐以前称九子山,自诗人李白作“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后,更名为九华山,作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峰峦迭起,山势峻奇高险,气候夏凉冬寒,变幻万千,素有“灵山仙境”、“奇秀甲江南”之美称,九华山仿佛人间仙境,美如画卷的景色让曹平流连忘返。记得有一次上九华山,曹平和几位好友行走在树林之中,在快接近山上寺庙时,眼尖的朋友看见旁边树林深处,有一位和尚低着头很认真地忙碌着,好奇心驱使大家不约而同地走了过去。走近一看,是一位老和尚,在一块花岗岩石上专心致志地磨硬果的核,遂问之,原来老和尚要把硬果核的菱角磨掉,再在硬果核中间就钻一小孔,穿上细绳就是一串念珠或手串,大家觉得好玩,出价要买,老和尚婉言谢绝。大家以为价钱出了太低,让老和尚说个价,结果老和尚不说价也不卖,弄得大家面面相觑,空手而归。一言未发的曹平心里却一直在思忖,一块花岗岩石面上到处都是条条凹痕,说明在这块大青石上磨过数不清的硬果核,以现在的条件用机械工具一天也可以磨出上百个,再看看老和尚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几个手指的关节也有些变形,手指指尖开裂严重,一看就知道老和尚一年四季都在磨硬果核。老和尚用非常虔诚的心磨出的硬果核原来是非卖品,是送给那些有缘的香客。
佛教圣地的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而闻名于世,山林中香火鼎盛,烟云缭绕。进入大殿,有一小和尚手中拿着一叠照片,曹平索取一张一看,是一张手绘的地藏王菩萨的照片,照片中的菩萨头戴僧帽,身披袈裟,右手持一把锡杖,慈眉善目,整个画像线条流畅,瞬间把曹平的眼神、思维凝固了。从九华山回来后曹平意犹未尽,满脑子想的都是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所有传说。
回到上海曹平琢磨了好长一段时间,找出了一块合适的和田籽料,设计、构图、出坯、几天工夫一尊地藏王菩萨的玉雕初具成形。坯子出来了,曹平心里却有点举棋不定,第二天一早,曹平拿着坯子专程去九华山请教大和尚和老法师。得到高人指点的曹平茅塞顿开,用金玉合璧的表现手法,外加佛家七宝中的钻石、红宝石、青金予以相辅。基本完工的地藏王菩萨,坐在一块用青金石加工成的岩石上,右脚押左股,吉祥半跏跌坐,寓意地藏王菩萨在大自然修炼养心。地藏王菩萨头戴全金打造的僧帽,僧帽上镶上五颗红宝石,为了视觉效果又镶上一颗近一克拉的钻石。地藏王菩萨右手的锡杖改成施甘露印,左手怀托宝珠,身披袈裟,袈裟上阴刻莲纹、浪纹,在袈裟的下摆处,采用镂雕工艺,好似袈裟在微风中飘动。创作到这里,曹平发现地藏王菩萨的袈裟有动感而无力度,思索再三,曹平磨掉了玉雕的带钩,换成黄金打造的带钩,阴刻的莲纹、浪纹采用填金手法,让袈裟更有立体感,同时飘逸的袈裟更显稳重。吉祥跏跌坐在青金石的地藏王菩萨脚踩碧玉雕刻的莲蓬,寓意出家人心如明镜,比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要清澈。莲花的花瓣也用全金打造,上下黄金呼应,更显佛像的庄重,也符合传统中的佛像重塑金身之意。整个地藏王菩萨的须弥座用一块小叶紫檀,须弥座四周雕刻莲花叶,作品人物比例恰到好处,不愧为一件金镶玉的精品。同时,也与地藏菩萨俗姓金,原为新罗国(今朝鲜中部)王族,唐时渡海来到中国,幽栖九华山中,孤坐石室的记载巧妙相符。
其实,在一年多创作金镶玉地藏王菩萨的过程中,可以说是七上八下。每次创作前,曹平都要聆听佛经清静自我,干净双手,一口气工作几个小时。在开面相时,三次准备,三次未开工。一日深夜,感觉良好曹平,一气呵成,地藏王菩萨的面相开好后,东方的阳光也照在了曹平兴奋的脸庞上。好的艺术作品让人兴奋,而创作好作品的艺术家却要更多的知识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