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老建筑的山墙上,时常装饰着观音兜。按民间说法,它是风调雨顺的象征,而我还特别欣赏它的婉转起伏乃至陡然突兀的曲线。如果说那些建筑就像伫立着的旧时美女,那它们就是这些女人最优美的曲线。
说来也巧,我的一位朋友曾师从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是做古建筑修复工作的。他告诉我,观音兜起源于福建民居,后来多见于徽派建筑,直至清末民初,开始出现在上海建筑山墙上。或许差不多就在那时,金山的建筑也开始采用观音兜来装饰了。
金山靠海,我想,这里当然还有祈求家人安康的意思。过去金山老建筑较多,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从市区人民广场乘公交车来石化上班,路上要三个多小时,路边也没有特别的标识,但有些同事总会率先报告:“金山到了。”他们慧眼独识,发现成片的观音兜时,就是进入了金山地界。随着时间推移,带有观音兜的老建筑日渐消失,那种地界标识,还会存在、还会久远吗?
至少我是推崇它的美、深信它存在价值的。也有许许多多朋友和我一样,都在啧啧称赞观音兜的美,近几年,带有观音兜的新建筑明显增加,就是最好证明。
去年,我儿子结婚,在金山办喜事,婚宴之后,我把市区的30多位亲戚留下,第二天带他们去看城市沙滩,看金山嘴老街,看金石公路。意想不到的是,他们都对沿途带有观音兜的建筑留下了很深印象。我表哥说得有代表性:“市区已稀有这样的住宅建筑了,金山还保留着,这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我细细品味他的话,总觉得在意味深长之间,我们有很多事需要赶紧去做。我现在从事旅游工作,上海作协的朋友要在市内一日游,我介绍他们来金山,60多位作家来了;市总工会的朋友要一日游,我请他们来金山;不用说,我父母、兄妹多次来金山,他们都在带有观音兜的建筑下留了影。
更有“创意”的是,我曾选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沿金石北路驱车缓缓而行,衬着镀了银色的田野,我感觉到白墙黛瓦观音兜,比平日里多了几分神秘。
在廊下附近,与朋友下车,一起慢慢踱步而前,远处镶着月色的观音兜建筑,居然有了神话般的魅力,飘飘忽忽地和我们一起振翅而行。我前,它前;我后,它也后。忽而,就闪出了美女相伴的意思。哦,不止于此,我竟想到了自己病故的母亲,她的端庄秀丽,她那美丽的曲线,无比清晰地复原在自己眼前。我问同行的朋友:你看到了什么?他答:自己的母亲。竟然如此一致。我惊讶地合不拢嘴。 是啊,观音兜为金山平添三分妖娆,它是不会在地平线上消失的,它不仅伫立在我们视线里,还秀丽、端庄地扎根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