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陆品兰今年90岁了。这些日子,每当我和父母去探望老人,看着她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就总想为老人写点什么。
作为一位伤骨科医生,外婆在沪上曾有点名气。我童年时,节假日常去外婆家,只听老老少少都叫外婆“陆医生”。有一次,一位年轻妈妈抱着一个啼哭不止的小姑娘来了。小女孩右手耷拉着,动弹不得。外婆轻手接过她,到自家的小院哄哄、捏捏,一下把她脱臼的胳膊复位了。几分钟后,小姑娘拿着外婆送的小玩具,和妈妈一起高兴地回家了。这一幕过去快30年了,我一直不能忘记。
外婆自幼丧父,是太外婆将她抚养成人,再把她从宝山农村送到上海读书,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她在罗店求学时,借住在镇上开米店的姨妈家,但要强的她还是自己五斤、十斤地背米上学,用砖堆起“行灶”煮饭,就点自家腌的小鱼和酱瓜下饭。看到乡下缺医少药,农民因病因伤贫困潦倒,她立志要当一名“郎中”。1948年,外婆从新中国医学院毕业,之后师从沪上著名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先生,在岳阳医院当了伤骨科医生。她几十年如一日,服务病家,实践传承中医伤科医论,特别是对骨折脱臼、脑震荡后遗症等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很好的疗效,治好过不少疑难杂症。
外婆热爱自己的工作,“只要病人毛病好”是她的口头禅。曾经,一些所谓的“走资派”和“文艺界黑帮分子”被批斗打伤,医院不给治疗,他们就偷偷在青海路门诊部外面的小马路等外婆下班。当时外婆也自身难保,但她总不厌其烦帮他们看病,有时还冒着风险送医上门。丰子恺、唐云、曹简楼、王若舟等都曾是外婆的病人,外婆帮他们看病,他们教外婆书画。外婆的扇面、小品等后来都画得有点模样,受到几位名家称赞。妈妈近水楼台,也爱上画画,后来成了杂志社的美术编辑。外婆还以她的医术医德,和不少普通病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有的几代人都找她看病,不看病也时常会来看望。每次见面,外婆会将他们当初的病案、病况说得一清二楚。外婆病倒卧床十八年整,至今还不时有老病人来看望,有的老病人走不动了,就让儿孙来看望“陆医生外婆”。外婆在龙华医院住院,一位姓陈的女士辗转找来,在病床前坐了很久都不想离开,直到外婆要睡了才起身,说明天要回日本了,今天一定要为陆医生洗脸洗脚,尽份心意,“当年要不是陆医生帮我治好伤,哪会有我的今天”。
半个多世纪来,外婆积累了大量“石氏伤科”的资料医案,稍有空暇就拿出来补充整理,年复一年,家里的文稿于是有几大捆。她病倒后,念念不忘的就是要把这些文稿整理出来。我们做晚辈的不谙医道,但觉得这是外婆从医从教几十年的心得,也凝结了石氏伤科几代人的心血,应该为中医事业繁荣发展尽绵薄之力。在至亲好友的鼓励和外婆众多同行师生支持下,石氏伤科教案终于汇编成册。这厚厚的一本医案,正是外婆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