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桅灯下的留守者
张林岚
  张林岚

  “留守”这个古代的官职,现代反而频频在社会上出现,从留守女士、留守儿童、空巢留守老人,等等,各色各样的留守人员……见到这个又新又旧的名词时,我们不能不记起来一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叫刘岚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无名诗人。

  抗日战争末期,我在进重庆新民报之前就认识他。所谓认识,也不过是通通信。他爱写诗,我也写诗。我向往延安,想跑陕北;他也这样,而且到过延安。可能既无组织介绍信、证明书,不但没有进抗大陕公鲁艺之类学校,反而被抓进了国民党设在西安的集中营。后来四处流浪,漂流到重庆。朋友介绍他进重庆新民报,当了几个月校对。这时我也因相同厄难,羁留西安。经一位患难朋友之介,艾丁(新华社内蒙记者),我得以结交了这位诗友,通信中也交流诗作,但不谈政治,也不想谋面。1944、1945年我去重庆新民报后他已离开。1946年我到上海版,竟在报社相见,老朋友成为新同事。我结婚时租不起住房,只能四处“打游击”,他见我苦恼,对我提议可以介绍安徽同乡的纱厂工人在引翔港的贫民窟,租半间茅草顶的板壁泥墙简屋,每月只需三斗米的房租不必押金(顶费)。我们一同度过“天亮前后”的恐怖、困难时期。这个时期,报社老板陈铭德夫妇已赴港避难,党的许多领导人到了香港,文化人也纷纷离沪。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正在推上日程: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协的筹备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展开。

  就办报的人来说,一个难关却是人才流失、人手短少,上了黑名单的记者编辑包括赵超构在内,都为躲逃反动派迫害逃在外。夜光杯的作者们,都在这个人潮之中流动,弄得版面空虚,无人写稿。

  物价飞涨,临近上海解放战争开始时,一张晚报售价涨到一、二、三万、五万……四开一张晚报售价最高时是金元券五十万元。

  夏衍的桅灯录熄灭,他已经香港去了马来西亚。二流堂人有的去港澳,有的因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回延安去解放区,左翼作家都已潜伏下来,从前常在报刊露面的名字,再也看不见了。《夜光杯》的编务,袁水拍匆匆交给刘岚山——完全是“私相受就”,因为这样的事无处请示报告,只能说是教一个校对暂时照看一下,每天发点稿子填满版面。上海解放战争打响,刘岚山也不告而别,不知是不是回乡,还是去了苏北解放区?他家在彩石矶对面的和县。

  夜光杯一天也没有停地熬过1949年的头上一个多月,尽管稿子比平日少,空虚、贫乏了不少,但没有一篇反共反苏反人民的稿子。夜光杯是清白的,纯洁的,光明的,真正的“一捧雪”!

  上海解放后不久,刘岚山穿着解放军军装回到报社,他已在军管会文艺处工作,后调北京,进人民文学出版社,任作家出版社散文诗歌组组长多年。与新民晚报失去了联系。

  桅灯高举的留守者,他永远低调,默默无闻,出了许多领导人文艺家,二流堂人的书,自己的却很少。

  十日谈

  “夜光杯”絮语

  田园生活有着不同于城市的野趣,明起刊登一组《乡野之歌》,给浮躁的心放放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家装专版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街拍/目击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秀场
   第C03版:潮事
   第C04版:珠宝
幸运合作 永远纪念
“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心中有块梯形田
仙蒂镇的金色记忆
桅灯下的留守者
家在江南(中国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桅灯下的留守者 2016-05-20 2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