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上实究竟是否录取了这37名准小学生?这些小学生是否都又是因为学校认可“百花”的课程才被录取?对此,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说:“这都是培训机构自我炒作的手段。自从民办小学招生推出招生面谈之后,不光是我们学校,其他学校其实都被培训机构‘盯’上了。每年面谈,培训机构就会派人在校门口候着,搜集考题后回去做应试研究,然后拿一套应试的方式训练小孩子。”
“我们希望获得原矿石,但很多是已经被加工好了的成品。若经过培训机构应试训练,孩子确实可以变得能说会道,但想象力、思维发散力等潜能是没有办法训练出来的。”徐红说,在今年面谈中有一道题是关于童话故事《花婆婆》。“花婆婆的爷爷在她小时候曾告诉她,一生做三件事:长大去旅行,老了要住在海边,做一件让世界美丽起来的事。讲完童话故事,面试官的第一道题目是让孩子回答花婆婆要做哪三件事,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回答出来。但当孩子们面对‘你会做一件什么样的事让世界更美丽’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孩子一句话都谈不上。我也没在孩子的眼中看到童真、童趣和想象力。”
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择校,对孩子长远发展并不利。徐红说,并不提倡孩子过早完成知识的学习,人的发展不能在知识学习上单兵突进,还需要有成熟的心智。“这几年,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兴起,家长也在择校的过程中热衷于超前培训,而忽略了对自己孩子特长、优势的认识。学习的天资很重要,而训练出来的孩子往往容易后劲不足。其实,我们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绝大部分优秀学生在童年都没有接受过机构训练,学习过程中也没有大面积的补课。就比如,去年我校考入北京大学的王天同学,从未在外面补过一节课。”
徐红建议,家长应该花更大的工夫在对自己孩子的研究上,包括孩子的特点、天赋、爱好,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为其找到相应匹配的学校。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