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望启用的修订版中,曾经在五六年级语文教材才设置的课后练习‘古今贤文’,有可能增加到每册课本中。”
——一位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讨论的老师说。修订后的语文出版社新课本中,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七至九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40%,每册安排两个单元的古诗文。
“目前新修订的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了15%。苏教版高中课本在原来的5个模块、20个专题不变的前提下,篇目也从108篇调整为95篇。”
——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部负责人郑伟钟介绍,做“减法”也是今年语文教材修订的原则之一。此外,新修订语文版教材有换有留,更换了40%的内容,也保留一些传承多年的老面孔和体现优秀品德与情操的《我能行》《月下桨声》等课文。
“修订语文教材时的增减换留看似简单,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征求社会意见,拟定教材修订方案,选文,编订,统稿会,编写组讨论,修改定稿,审稿,审读等。”
——业内人士指出。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于2013年1月重启修订,然而早在2010年之前,出版社就已经分赴各地进行了多轮调研,收集建议。
“在审稿环节,各大出版社一般都按照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主管社领导三审这样的程序,有的还约请语言学、文学和语文教育学专家特约审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表示。部分教育及文学名家也参与其中。有的出版社还会对教材部分篇目试教。
“全国各地有100多位省市级教研员、2000多名一线教师参与了研讨和审改,发放并回收调查表1000余份。苏教版光是在选文阶段,就有近200名专家参与,包括小学一线教师、特级教师、教研员、大学教授等。 ”
——语文出版社数据显示。
“语文教材修订并非信马由缰。在具体操作中,各大出版社语文课本的修订主要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每当新课标出炉,他们都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新老对比研究,分析其中的新变化、新趋势,应用到修订工作中去。”
——业内人士表示,一线师生的意见也是修订标准之一。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核心应该是‘美’的。美首先体现为一种亲和力。从装帧到插图,贴近儿童的心理,让孩子喜闻乐见;美还体现为优美的语言文字,需要多一些容易记住的、节奏感强的古诗,而不在于主题‘向上’‘贴近时代’却语言无味的记叙文;美还体现为想象、意趣,比如《蜗牛》式的‘流行歌曲’。”
“它要求的其实是我们放下‘教育’的架子和功利,放下假大空的‘情怀’,真正启迪孩子在快乐中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
——评论作者刘志权
“在调整语文教材的同时,更要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消除应试思维,真正让语文教育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
本栏编辑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