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新民环球/人物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霍华德想在非洲
搞场“褐色革命”
  在美国,从政府到慈善机构,例如大名鼎鼎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援助非洲发展农业的不在少数,但霍华德·巴菲特认为它们努力的方向错了,理由是:“已经努力了几十年,按原来预想,现在早就该消除饥饿了。”

  在霍华德看来,这些机构过于迷信传统农业技术的力量,希望能在非洲复制上世纪60年代在南亚推广所谓“绿色革命”的成功案例。

  当初,印度引入现代农学概念——推广高产抗病型谷物品种、加大灌溉力度、大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很快扭转粮食产量严重不足的局面。但霍华德认为这个案例不适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首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面积广阔,分为123种生态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不同的耕作方法,不能照搬同一模式。

  其次,非洲不少地区饱受战乱、疾病摧残,政府难以正常运转,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而现代农学发展的前提是国内局势稳定、电力和运输保障完善、种子和化肥等原料供应链发展强劲。

  更重要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壤贫瘠、退化现象严重,实属先天不足,若一味强调施化肥,就好比“给死尸戴上氧气罩、指望能让它再次喘气”。

  现年61岁的霍华德说:“我是个农民,我知道改良种子、增加肥料意味着什么,确实很有效。但是技术无法构建有机物。它不能创造出土壤耕种层,不能神奇地保护水质。它只能临时救个急,而非洲需要从长计议。”

  霍华德认为非洲的土地更适合来场“褐色革命”,这来源于英国著名农业生态学家戈登·康韦的观点。这个观点核心之一是提高土壤自身肥力,强调开发既能提高产量、又不破坏环境的绿色技术,避免“绿色革命”中因过量使用灌溉用水和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导致土壤退化、环境破坏等问题,唯一的不足也许就是见效慢。

  过去十年,霍华德在非洲花费数百万美元探寻、推广实用且廉价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如农闲时种植其他作物肥田、通过免耕(让采收完剩余的农作物继续覆盖在土壤上)保持表土肥力、改良本地种子等,以期不靠化肥和昂贵的进口种子就能提高产量、改良土壤。

  霍华德说,他知道前路有多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四分之一人口营养不良,约8亿人吃不饱饭,农作物产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球气候变暖又让这片土地雪上加霜,旱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频繁,而与此同时,人口仍在迅速增长。

  他说:“要是有人说‘你不会有什么进展’,我会说‘你可能是对的。问题确实很大。但你不试怎么会知道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7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康健园
   第B09版:康健园/养生
   第B10版:康复/康健园
   第B11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B12版:互动/新民健康
“股神”之子帮非洲穷人种地
霍华德想在非洲 搞场“褐色革命”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人物B03霍华德想在非洲
搞场“褐色革命”
2016-06-20 2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