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霍华德看来,这些机构过于迷信传统农业技术的力量,希望能在非洲复制上世纪60年代在南亚推广所谓“绿色革命”的成功案例。
当初,印度引入现代农学概念——推广高产抗病型谷物品种、加大灌溉力度、大量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很快扭转粮食产量严重不足的局面。但霍华德认为这个案例不适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首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面积广阔,分为123种生态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不同的耕作方法,不能照搬同一模式。
其次,非洲不少地区饱受战乱、疾病摧残,政府难以正常运转,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而现代农学发展的前提是国内局势稳定、电力和运输保障完善、种子和化肥等原料供应链发展强劲。
更重要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壤贫瘠、退化现象严重,实属先天不足,若一味强调施化肥,就好比“给死尸戴上氧气罩、指望能让它再次喘气”。
现年61岁的霍华德说:“我是个农民,我知道改良种子、增加肥料意味着什么,确实很有效。但是技术无法构建有机物。它不能创造出土壤耕种层,不能神奇地保护水质。它只能临时救个急,而非洲需要从长计议。”
霍华德认为非洲的土地更适合来场“褐色革命”,这来源于英国著名农业生态学家戈登·康韦的观点。这个观点核心之一是提高土壤自身肥力,强调开发既能提高产量、又不破坏环境的绿色技术,避免“绿色革命”中因过量使用灌溉用水和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导致土壤退化、环境破坏等问题,唯一的不足也许就是见效慢。
过去十年,霍华德在非洲花费数百万美元探寻、推广实用且廉价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如农闲时种植其他作物肥田、通过免耕(让采收完剩余的农作物继续覆盖在土壤上)保持表土肥力、改良本地种子等,以期不靠化肥和昂贵的进口种子就能提高产量、改良土壤。
霍华德说,他知道前路有多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四分之一人口营养不良,约8亿人吃不饱饭,农作物产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球气候变暖又让这片土地雪上加霜,旱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频繁,而与此同时,人口仍在迅速增长。
他说:“要是有人说‘你不会有什么进展’,我会说‘你可能是对的。问题确实很大。但你不试怎么会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