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75米左右的马修·布赖恩20年来一直与自己难以满足的食欲作斗争,24岁时还算苗条,体重是135磅(61.29公斤),而今他的按摩治疗专家忠告他其体重已达230磅(104.42公斤),原因是他贪食,特别难以抗拒诸如面包、意大利油酥面制品、苏打甜饼干和冰淇淋,尤其是嗜食含那些0.55升罐装的杏仁和大块高浓度巧克力合成的冰淇淋。他曾试图用各种限制饮食的减重法,但无法持之以恒,他叹道:“晚饭后我一定要吃一些甜食,也许别人只吃一二汤勺的冰淇淋即可,但我却非要吃完整桶为止,嘴实在停不下来。”
享用美食而感到快乐是人类的习性,没什么新意,但仅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人员才开始深入了解某些食物——特别是多油脂食品与甜食,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如何改变大脑饱和机制的,使人们难以控制食欲。
针对上述情况,科学家发明了“享乐性饥饿”的说词,即你的肚子实际上已吃饱了,但满脑子仍有强烈的贪婪欲望要吃的念头,这时候应把不吃或少吃这一概念作为一种快乐。越来越多的专家一致公认:饱食是造成全球肥胖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国Drexel大学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罗韦认为:目前对待肥胖新的应对方法是正确了解饥饿和增重,确定那些暴食致肥者是体内难以消耗卡路里还是独特的个性和天生缺陷所造成。罗韦说,这些将有利于医生能正确选择相适应的药物和行为介入的治疗方法。
剖析食欲
从传统上来说,研究人员着重关心的是饥饿与体重控制,其焦点是所谓新陈代谢性饥饿或者稳定性的饥饿,而这种饥饿是来自生理需要,也就是空腹时发出的辘辘声。当我们体内储存的能量在24小时内低于正常需要时,或此刻体重低于你平时正常体重时,由体内激素和大脑神经通路形成的综合网络会促使你更感到饥饿,此时,你如果及时进食或体重跟着增加时,该网络会发出信号阻止再进食。
实际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科学家就已经界定是哪些主要激素及神经网络引发代谢性饥饿。同时还发现:饥饿是受头部内下丘脑控制,这个部位产生的激素十分灵敏,当你吃得过多超过你所需能量时,这多出来的能量会储存到全身的脂肪细胞内。到了九十年代末,脑造像和啮齿目动物(如鼠、兔类)的实验开始揭示第二种生理通路,构成快乐饥饿的机制,这第二种通路的脑区激素很难抵御甜食与油腻食品的引诱,如同无法抵制毒品和赌博一样。
科研人员进行潜心的研究后得知那些油腻食物和甜品还未入口,大脑就有反应,因为你一看到这些引人的美食就足以刺激大脑神经通路,接着舌头一尝到食物,这味道就传递信号到大脑不同区域,你立刻就会感到大脑释放出强烈的快乐感。久饮美食,大脑的控制机能就会减退,造成脑部需要更多的脂肪和甜品来满足它,才能得到你起始正常进食时的快感。如此恶性循环会致使你不饿也会变得饥饿起来。
2007~2011年期间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一系列研究表明,胃分泌的饥饿素可直接促发大脑通路释放出多巴胺。研究还发现,阻止饥饿素与神经细胞结合的药物,对肥胖者的饮食行为可大大变缓。同时胰岛素也能克制多巴胺的释放,可降低因进食而引发的快乐感。
克制追求美食
有一些肥胖者通过施行手术来控制自己的体重,因为他们进食量远远超过能量的需求,减肥手术就是将胃切除一部分,使其进食量只容纳几个盎司(即一两多一点),术后一个月内,手术者不会感到饥饿,也不想进食多糖多油腻的食物。胃小了,饥饿素分泌和释放也随之减少,同时大脑神经通路的反应也跟着减弱。
同时,另有一些临床医师近期正运用享乐性饥饿来帮助像布赖恩这样的肥胖症患者。布赖恩目前正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医院就医,他的主治医生俞益豪说,造成肥胖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代谢性,另一个是享乐性,布赖恩最初是属于享乐性肥胖,所以俞医生对他进行药物治疗,来降低他的享乐性食欲。
临床心理学家迈克尔·罗韦注重的一种新疗法是“改变行为方式”,对一些人来说,面对眼前的美食,尽管有着坚强的意志,但也很难抵挡自己不去吃它。罗韦说:“我们必须重新建造食物环境。”这意味着对肥胖超重者来说莫把油腻超级甜食买进家,更要避开、不进入供应垃圾食品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