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康健园/养生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至气候与保健习俗
霍雨佳
  ◆ 霍雨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出现在阳历六月下旬初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民间流传的夏至习俗很多,其中许多都与气候有关。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摄氏度以上,而且气压较低,空气水气压较大,天气闷热难熬。

  夏至来临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梅雨季节,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

  夏至里的“忌雨”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丰收和保健期盼。因为在南方许多地方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对人体健康也非常不利。梅雨天气里,大量的水汽使体表汗液蒸发困难,妨碍人体的散热过程,使体内积存热量过多,皮肤调节体温功能失常,从而产生头晕、胃疼、胸痛、抽筋、视力模糊等症状,人的心情忧郁、情绪低落、烦燥、易疲倦、记忆力下降、事故率增加、自杀事件增多,自然死亡率也会随之上升。梅雨天气潮湿条件下产生的霉菌及其代谢物,经呼吸道吸入或摄食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即可引起呼吸道过敏症状,轻者鼻塞、流涕、打喷嚏,重者呼吸困难,喘息不止,并极易引发食物中毒。此外,梅雨天气下,也极易诱发人体其他病症。例如,一些风湿病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难忍、四肢无力的症状;同时还易引起旧伤复发,出现神经痛。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至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7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康健园
   第B09版:康健园/养生
   第B10版:康复/康健园
   第B11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B12版:互动/新民健康
切莫追求甜食
夏至气候与保健习俗
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广告
新民晚报康健园/养生B09夏至气候与保健习俗 2016-06-20 2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