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园是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作品《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并在《清明上河图》的故地——八朝古都开封,按原图1:1的比例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主题文化公园。此次“一带一路”旅游城市媒体联盟在开封成立,清明上河园作为开封旅游业的浓缩,吸引了众多媒体人的关注。
自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清明上河园始终引领着中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创造了旅游界令人称颂的“清明上河园”现象,成为中国运营最为成功的大型文化主题景区之一,先后荣获了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文化旅游景区、影响世界的中国旅游文化知名品牌等诸多荣誉。
传世画卷造就经典名园
在中国美术史上,一说到传世画卷,便不得不提及《清明上河图》。这幅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家级文物,有着太为传奇的创作过程,太过曲折的传承经历和太多的惊人之谜。关于作者的身世,关于这幅画的创作年代,甚至关于画中人物、车辆、马匹的数量都有不同的说法。
根据开封市著名学者、《清明上河图》研究专家韩顺发的研究成果,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共绘了68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96头(匹),树木174株,大小船只25艘,车15辆,房屋122座,轿8顶,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它是当年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如此宽阔的场景,如此生动的描绘,画面中包含有如此多的人物马匹和车辆船只,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近年来,《清明上河图》被复制到电脑桌面上,“复制”到印刷品、绣品、木烙画上,但没有人敢提出把这张图按照物体原大的比例“复制”到地面上的大胆设想。清明上河园正是开封市人民政府在“《清明上河图》实体化”的构想下建设的大型宋代文化主题公园。
1998年10月28日,清明上河园终于向中外游客露出了面纱下的脸庞:以张择端的千古画卷《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1∶1比例复原再现的350亩园子里,绿柳依依,虹桥如画,“汴河”之畔是喊着号子的纤夫,勾栏瓦肆里有古韵悠悠的吆喝声,玻璃画、葫芦烙、面人、喷火、踩高跷……活化了的历史一下子吸引了无数游客。
文化“活化”清园
历史成就了开封,文化成就了清明上河园。走进清明上河园,市井小巷里身着宋装的商贩在沿街揽客,“武大郎”叫卖炊饼的声音响彻街巷;“汴河”边上,“开封府尹包拯”正在巡视漕运,迎亲的队伍向“虹桥”驶来;招亲、科举、押送刑犯、迎新送酒、羊拉车等的生活化情节随时上演;勾栏瓦肆里,吹糖人、捏面人、高跷等民间绝活轮番上演,阵阵喝彩不绝于耳……古色古香的建筑加上熙熙攘攘穿梭于街市的“宋人”,将宋代画师张择端的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演绎得生动逼真,游客走在园子里,听到看到的,甚至触摸到的都是浓郁的、扑面而来的宋代文化气息,宋风古韵扑面而来。
同时,清明上河园还挖掘了历史流传下来的民间传统技艺放到景区内。比如一些手工艺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像吹糖人、捏面人、糖画、木艺、面塑、酿酒、织布、木版年画等,既反映农业社会的手工业发展的状况,又方便游客的参与,商户也有了收入;另一方面又保护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清明上河图》的故乡是开封,只有在故乡它才是真实的。为进一步“活化景区”,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对旅游消费的深层次需求,清明上河园又斥资近2000余万元,相继打造了《岳飞枪挑小梁王》、《大宋·东京保卫战》等大型剧目,恢复仿建了“大宋皇家水运仪象台”和惊悚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