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无人车”改名
卫 蔚
  卫 蔚

  前两天,打车软件公司优步夸耀良久的无人车载客服务,终于在“钢铁城”匹兹堡市上路试行。

  爱看热闹的海内外群众津津乐道于这4辆将探测天气、路况等各类传感器“武装到牙齿”的四轮怪物以及两名神情严肃的随车工程师;而仔细的业内人士和媒体却发现,“无人驾驶(Driverless)”或“自动驾驶(AutoPilot)”这两个词,不知何时已然淡出许多开发无人车的先锋企业的官方表述,优步的创始人卡兰尼克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只称以实现车辆“自主驾驶(Self-driving)”为目标。

  在美国,无论联邦政府层面、还是州政府层面,短期内很难改变立法,允许真正实现“无人驾驶”。这一方面归因于相关技术远没有成熟,另一方面与事故发生情形下需要以人为主体认定责任相关。依照美国人的观念,走路是人人都有的权利;而开车则是一项“特权”,理应受到更多约束。一旦号称车辆可以“自动驾驶”,自然可以“无人驾驶”,出了事故谁负责?而限定为“自主驾驶”,带着模糊、透着严谨,车主依然需要承担责任。

  由此不禁想到,日前刚刚披露的发生在年初的中国第一起“自动驾驶”追尾事故。一辆特斯拉轿车因为辨认不出道路清扫车,毫不刹车地一头撞上去……车主亡故后还要背负事故的全责,家人状告特斯拉无门,只能一纸诉讼把经销商告上法庭。

  在自主驾驶汽车领域,汽车界“新锐”特斯拉因为控制系统硬件成本低廉,对复杂路况、车况判断不足、过度依赖高精度地图导航等问题,在很多国家酿出事故而声名扫地。对此,很多中国媒体报道不多。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号称为避免英文与中文翻译过程中产生“歧义”,特斯拉去年已经在中文官网上悄悄删除了“自动驾驶”一词,改称“辅助驾驶”。有理由相信,作出这种调整,更多的就是想在由它造成的同类事故中为自己争取“免责”。

  我很好奇,优步、奥托等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回避“无人驾驶”或“自动驾驶”表述,那么在路况车况更加复杂、驾驶习惯更加差的中国,还在叫卖这些概念的企业会不会也悄悄地改名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阳光天地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公共场合少些“半吊子”翻译
“无人车”改名
电信诈骗“次生灾害”更不容小觑
最敏感的神经
“酒”而久之
厂医务室的冷暖情怀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无人车”改名 2016-09-20 2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