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房价上涨快,房屋买卖产生的纠纷多起来。
2015年4月,深圳的赵某、林某与万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依约向万某下了定金,并办妥首期款监管事宜。
但此后不久,房价暴涨,万某心中十分后悔,意欲解除买卖合同。赵某、林某办不了房屋过户手续,遂将万某诉至深圳龙岗法院,请求判令双方继续履行合同。在原告起诉后不久,被告声称已将涉案房产以更高价格卖给了案外人,并已收取全额房款且已交付完毕。
官司的起因很明显,是因利益引起。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只有在利益相对平衡时,双方才可能订立契约关系。一旦利益平衡被打破,契约关系很可能也被破坏。所以,契约关系是很脆弱的。维系契约关系的手段,在过去主要是利用人际的口碑进行软约束,这种关系非常单薄、脆弱。
韩非子讲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晋人中行文子出逃,路过县城时,随从说:“这里的地方小吏是您的故旧。您何不去他家休息一下,暂且在他家等待后面的车子?”
中行文子回答说:“我曾经喜好音乐,这个人就送给我鸣琴;我喜爱玉饰,这个人就送给我玉环;这种人用这些方法,助长我的过失。那种使用各种方法求得我好感的人,恐怕也会捉拿我去求得别人的好感。”
于是一行人赶紧离开县城。后来这个地方小吏果然没收了中行文子随后赶来的两辆车子,并进献给主子。
中行文子和这个地方小吏之间,谈不上有利害冲突,如果不是这次逃亡,说不定两人之间还有一些信义,但当这个小吏打算出卖文子牟利时,信义马上烟消云散。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维持一些基本和谐呢?
韩非子的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三只虱子叮咬猪的时候发生争吵,另有一只虱子从旁边经过,问道:“你们在争吵什么?”三只虱子回答说:“我们在争夺猪身上的肥饶之地。”过路的虱子说:“你们难道不担心腊月祭祀就要到了,到那时,人们要用茅草烧猪去毛,火烧火燎的,你们到时候怎么办?又何必在这些小地方上计较?”
三只虱子一听,马上住嘴,齐心协力聚在一起,吸食猪身上的血肉。那头猪很快就瘦了,结果人们没有杀它做祭祀。
在这个故事中,各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利益,都容易为具体利益打得头破血流,而他们往往忘记共同利益,不知道一旦共同利益丧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明白这个道理,信义就回来了。
但很多时候,共同利益并不容易为人所理解,因为它总显得很高端。比如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拒绝接受,远远躲到一户普通人家里。这家人赶紧把皮帽子藏起来,怕被许由偷走。哎,许由连天下都不要,怎么会偷他们的皮帽子呢?这是不了解许由的利益在哪里啊。
中国古代由于缺乏硬性处置利益纠纷的机制,所以事实上,背信弃义很容易发生,在现代社会,国家权力介入信义,为信义背书。
本文开头的买房纠纷结果如此:法院查明,案外人“购买”涉案房产的钱款实为被告自己所掏的钱。经实地察验,发现房产其实并未实际交付。本案最终判决原、被告双方继续履行合同,被告须协助原告办理房产过户手续,并向原告支付逾期履行违约金。
信义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要素。但在韩非子那里,虽然也很明白信义的重要性,但他经常以利益诱惑信义,信义实际并没有成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