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传承文明的地方。然而,在节日期间,某海边城市的博物馆却展出了不文明的“活化”展品。在展示骑楼文化的药铺里,掌柜的秤盘里被投了一些用过的餐巾纸。几位参观者好意提醒正在埋头看手机的工作人员,那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回答:“我没时间!”餐巾纸、看手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不文明让其扯上了关系,举手之力也能行文明,将其连上了。本来博物馆是展示文化、传承文明所在,现在被这些不文明现象玷污了。而且,解决这些不文明问题不需要洪荒之力,只是举手之劳,居然也有人视而不见、不能为之,实属不该了。
文明重在参与,贵在行动。参与文明行动不全是“高、大、上”,文明就在眼前、在身边、在手上。关键是有没有文明的意识、责任、习惯、行动。对待文明,有的人只想着做文明的大事,不愿干手边的小事。文明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从点滴,从小事干起,才能成就文明社会的大事。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任何事情都是由小到大,积少存多。今天也许做了一件不文明的小事,明天可能会酿成破坏文明的大事。更重要的是,不文明的陋习一旦成为习惯很难纠正,有时会付出加倍的代价。养成文明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克服自身不文明的陋习;需要亲自践行,付诸行动;需要从手上细小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社会的文明人,建成文明社会正是需要集全社会这种举手之力。
举手之力行文明,看似简单,殊不知深藏着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文明面前能尽举手之力,而不做袖手旁观者,更不做任意破坏者,彰显了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也能看见其修身之功力。一般功力强者,是文明社会的创造者,表明其修身好,不仅能守住文明的底线,不干有损于文明公德之事,还能为了社会文明,大事、小事自愿干;功力弱者,是社会文明的麻烦制造者。不仅自身难保,而且这些人对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从根本上讲,这是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人对自身不文明行为不作检讨,还常把“多大的事?”挂在嘴上。这些人自身不能创造文明,还要随意地破坏文明。对此,只有扼制了破坏文明之手,才能创造社会的文明环境。而进一步倡导文明必须让更多人投身于举手之力行文明中。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有了众人之手,才能汇聚成力,垒起社会的文明大厦。
在博物馆里出现的“一个乱投,另一个不理”的一幕,反映出的是社会文明缺失的一种病态,根治还需加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舆论谴责和法律法规监管。同时积极倡导“举手之力行文明”的社会风气,让文明回归社会生活中,使人们沐浴在文明的阳光里。(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