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整治是一轮接一轮,回潮是一拨接一拨!虽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被一个个清退、关停,但土地上“拆不掉”的违法无证厂房,却成了“斩不断”的祸根——违法居住、违法生产经营、违法排污借着这许多“空壳”,一次次“还魂复生”,甚而是“群魔乱舞”。
城中村里,地下作坊、违法建筑见缝插针,1公里的路车子要开1个多小时;
厂中村内,污染企业、群租房屋密密麻麻,臭气黑水噪音闹得百姓无法安生。
“老大难”中的“钉子户”到底能不能被连根拔除?近日,记者随同市区两级多个部门前往现场督办、查验。
红光制革厂
化学品仓库旁就是群租房
制革路上的红光制革厂曾是远近闻名的“硬骨头”中的“硬骨头”。2009年因经营状况不佳,该厂开始靠着出租违法搭建的厂房谋取利益。一时间,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化学品仓库等一颗颗“定时炸弹”密布厂区。
地下食品加工窝点则利用老旧厂区混乱的环境做“掩护”,偷偷生产销售,不仅违法排污,更带来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厂区最北端原本是制革厂的辅助用房,后来成了集中居住区,违法建筑密密麻麻,房间内昏暗逼仄,群租泛滥,电线私拉,液化气钢瓶露天堆放……隐患丛丛。
今年,大场镇向“最难处”开了刀。48家一手租户被集体约谈,200多户经营者被发放整治告知书。而对于那些拒不搬离的“钉子户”,公安部门以安全隐患整治为突破口,行政拘留8人;市场监管部门查处无证照经营39起,环保部门对违法排污开出高额罚单……强压之下,谁也没了“底气”,谁也不敢“说情”,租户全部清空,违建夷为平地。
南大铝材市场
百余家高危商户挤作一团
南大路707号的南大铝材市场占地56亩,竟“塞”进了138家租户,外来人口达2500多人,每天早晚高峰,拉货的车子把周边道路占得满满当当,交通严重受阻。
为扩大经营面积,租户们肆意搭违,房子紧贴房子,作坊紧挨作坊,到处是“前店后厂上居住”的三合一场所。市场内,除了切割铝材的刺耳噪音和漫天粉尘外,更令人提心吊胆的是四处飞舞的焊花,一旦引来祝融,就是火烧连营。
记者在现场看到,原先连成一片的房屋已化为满地的碎石瓦砾,工人们正在清运建筑垃圾。执法人员介绍,今年以来,他们从整治户外广告牌、建设封堵围墙等入手,进而限制市场内的人员和车辆进出。没法经营、没法进货,被“釜底抽薪”的租户只能老老实实地搬了家,目前,市场内6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已拆除完毕。
南大地区
堵死“五违”卷土重来
南大地区的“乱”总是断不了根,问题出在搬走了企业留下了厂房,给“五违”的卷土重来,留下了“生存空间”。
要治本,先要把违建拆得干干净净。四联八步,宝山区拿出了最严厉、最管用的招数来,城管执法、公安、消防、规土、安监、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检查、联合约谈、联合告知、联合行动,发出8500多张整改通知书,拆除违建127万多平方米、取缔违法经营819户、清除违法排污企业44家、清退违法居住人口14000多人、消除安全隐患2100多处……
谁要是“死扛到底”,检查、报告、取证、约谈、告知、强制、处罚、消除,一步步紧跟而上,停水、停电、查封、限制进出、行政拘留等,各部门依法严厉处置,打掉了嚣张的气焰、打消了心存的侥幸,没了立锥之地的违建只能轰然趴下。
要治本,更要把违建控得实实在在。“不要紧,过了风头,我们再来!”采访中,一些违法大户还是铆牢了紧邻市区、交通便利的南大地区这块生财的“宝地”,如何让好不容易腾空拆清的场地上不再种满“五违”?建墙、补绿……宝山区定下了城市更新的路径:修建2000多米封堵围墙,堵住违建空间、掐死违建苗头;种植成片绿化,建设生态环境,打造宜居生活。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局长陈健表示,他们将充分利用网格化巡查、监督、管理一体化的优势,督促基层一线履行好巡查、发现、制止职责,建立起一套“看得见”“跟得上”“管得住”的防控机制,巩固整治成果,杜绝“五违”回潮。
本报记者 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