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一场雨,驱散了北京的雾霾,天空洁净如镜。我驱车到京西,观赏深山里特有的秋韵。沿途山峦起伏,漫山遍野五彩缤纷,约行两小时至斋堂古镇,路标指向“灵水举人村”,引起我的好奇,顺道拐了进去。
山村幽静,村口地坪的举人文化戏台,书有楹联:灵心慧性辈辈出雅士,水沐仁义代代续贤能。前行十余步,是举人文化广场,一组群雕“寒窗苦读”、“孺子可教”、“赴京赶考”、“骑马跨街”,人物栩栩如生。这时,从胡同里走来一姑娘,她在举人文化展览馆工作,名叫贾凤朝,本地人,热情开朗,主动陪我绕村一圈并作讲解。
灵水村地处太行山脉,先人以“风水”择地,布局以龟为村型,以龟纹为走向,取龟之“灵”作村名。村落处群山环抱之中,围合封闭,藏风聚气,民居依山而建,山泉绕村而流。深山裹寺,村中藏庙。灵泉禅寺是北京最古老庙宇,始于汉代,数棵千年古柏,是古村落的见证。还有建于明代的文昌阁、魁星楼,这在山区乡村实为罕见。明清以来,村里考取举人22人,进士9人。雍正年间,村民刘明政有五子,一门五举人。民国初年,6人毕业于国立燕京大学。“举人村”由此得名,且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踩着石径古道而上,路旁溪水潺潺,清冽见底。穿过纵横交错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大门迎街而开,青砖灰瓦。我们来到“知府刘懋恒官邸”,门楼、壁影,雕梁画栋,砖雕简洁而讲究,花饰粗犷中含秀美。这是南北向、五座相连四合院,正门和后门均在宅院中间位置,连成直线,从第一座宅院进入,可穿过五座院落。主人刘懋恒字君常,号筠屋居士,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举人出身,曾任刑部浙江司主事。他心地善良,仁慈宽厚,但对铲除豪强,绝不手软。山西发生灾荒,他几乎将所有俸禄救济百姓。康熙七年和二十一年,斋堂一带先后发生洪涝、旱灾,刘懋恒两次捐粮三千七百余石。刘家在立秋之日搭席棚,熬粥供应灾民,以度饥荒。自那以后,每年立秋,灵水村民挨家挨户,拿出各种杂粮,加当地产的核桃,在路旁支锅熬粥,众人同食秋粥,亦祭故人。后定为“秋粥节”,这一习俗,一直延续下来。近年,村里为本年度高考录取的大学生揭榜,饮“举人酒”、喝“举人粥”,演变为“举人文化节”。
灵水走出的举人,德行双馨,为官者心里装有百姓,爱民亲民,其口碑在百姓心中。当我见到那些年久失修的古民居、古庙宇,以及门楼的残垣断壁,不免有些伤感,担忧沦为古村落遗址。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应得到更好的保护、修缮,保持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