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家长们在挑花眼的同时不禁困惑:亲近自然真的需要花费大价钱吗?谁才应该是自然教育的主体?
与自然割裂越来越深
“或依赖网络和电子产品,或学业负担较重,越来越多的人正意识到现代城市儿童存在一定的‘自然缺失’。”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副部长、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项目专家戴剑说,“自然缺失症”并非一种病,而是描述现代人们与自然的割裂越来越深的现实,始于瑞典、日本等国家,这几年中国家庭也开始对其有所了解。
戴剑说,高价亲子自然游的出现绝非偶然。“近年来,自然体验教育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但还未成为‘主流’,可选择的余地并不算多。这也是一到假期,‘自然亲子游’即使价格不菲仍低调火爆的原因之一。”
自然体验可分层递进
自然体验,真的必须走进非洲大草原吗?多位专家对此并不认同。上海自然博物研究人员何鑫说,即使在上海这样的现代城市,家里附近绿地同样可以成为自然体验的好场所。“自然教育兴起于欧美国家。欧洲其实是一个野生动物相对比较匮乏的大陆,但那儿的孩子都是从身边的鸟类、动物认起,而当地的几乎所有的户外旅游景点都会设置生物多样性的介绍牌。”
何鑫建议,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花大价钱去非洲看动物很可能就是“舍近求远”的浪费,自然体验也可以分层递进。比如,先在家门口的草坪认识生物,再去郊野公园转转,然后可以到国内亲近自然,最后再去国外物种丰富的地方。“这样孩子能够对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知识性积累,其次,也可以在这种递进的层次里体会到不同区域物种的差异,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独立思考。”
在何鑫看来,对大自然的兴趣需要从小培养,只有从小埋下自然的种子才能够发自内心地保护环境。作为沪上著名的观鸟达人,他曾经多次参与组织市民去崇明东滩观鸟。“在上海野鸟会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当他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一直在家长带领下参加观鸟活动。现在,他已经高中生了,一直保持着这方面有兴趣。这就是很好的开始,这些孩子肯定比我们这代更认识自然,也更愿意保护自然。”
家长应成为启蒙老师
戴剑认为,上海孩子普遍缺失自然素养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但确实,城市孩子在对大自然独特的观察能力上表现不佳,有的孩子会比较怕虫、有的孩子甚至不会分辨各类植物的区别。
本月初,一份《2016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显示,九成多公众愿意让孩子参加自然体验活动,在自然中嬉戏玩耍结交伙伴,但经常参加自然体验活动的公众只有7%,其中,近三成的家长是因为自身工作太忙而放弃了自然体验。“学校应该在自然教育中扮演主要角色,但家长或许才是孩子第一任自然启蒙教师。好的自然教育是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戴剑说,一些家长功利心态较重,他们觉得亲近自然就是玩,与其如此不如多花点时间学习,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意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觉得把孩子带到野外让他自己玩就是体验,其实,在整个过程中,家长需要发挥支持者、引导者和陪伴者的多重角色。比如,手机有许多应用学习软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户外寻找和认识各种野生生物等。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