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夏日炎炎,打开“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上的景区实时客流,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两条“红色预警”早早挂起,显示场馆客流拥挤,处于临时限流状态。这样的情景,每个黄金周都会出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每逢节假日,科技馆客流量天天近2万人次,双休日客流量更是高达3万。今年暑假,上海科技馆以103.7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开放才一年的自博新馆也高达52万人次。
● 2014年5月12日,万余名上海市民自发送别正式闭馆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依依惜别多少上海人儿时的回忆。2015年4月18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在万众期待中闪亮登场,4小时排队购票也不能阻挡观众的热情。
● 上海科技馆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悄然翻开了上海科普事业的新扉页。开馆15年,上海科技馆累计接待观众5900万人次,年均接待量近400万人次,观众满意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在国际主题公园协会(TEA)组织发布的“全球最受欢迎的20家博物馆”榜单上,上海科技馆连续三年上榜,今年跃升至第八位。
身临其境感受“科技之美”
你爱科学吗?如果觉得“想说爱你不容易”,那请走进上海科技馆吧!作为2001年10月2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会场,现代感强烈、科技范十足的上海科技馆甫一亮相就惊艳了世界。以“自然·科技·人”为主题的一流设计理念,首次将世界最先进的IMAX电影和迪士尼概念4D影院进入中国,让国内观众不出国门也能欣赏到世界最新影视技术带来的视觉盛宴,直到现在,上海科技馆的影院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科学影城之一。2005年5月14日,上海科技馆二期在科技周期间和观众见面,红、橙、蓝、绿、灰,六大展区五种色彩,描绘出科学世界的纷繁表情。
去年正式开馆的上海自然博物新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条主线,呈现了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等10个常设展区,通过“以自然的视角看人文,以人文的视角看自然”的独特切入点,呈现波澜壮阔的演化历程和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
十五年来,科技馆时有大展吸引观众的目光。创下单日参观人次之最的“恐龙展”和来自大洋深处的“深海奇珍”展,带领观众足不出沪领略奇妙世界;2003年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实物展走近上海科技馆,之后“神六”“神七”和“神九”纷至沓来掀起一阵阵“航天热”;从2005年“鸡年说鸡”起上海科技馆已举办了整整一轮生肖特展,成为申城独特的科普“年夜饭”。
今年,正在自博馆展出的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引进的大展“灭绝:并非世界末日?”渡渡鸟、大角鹿、恐鸟、剑齿虎……一件件珍贵的标本模型启发人们对逝去物种的思考,从而探究我们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
展区展品一经落成,如何吸引观众们“来了又来、看了又看”?15年常开常新的上海科技馆自有“法宝”——直紧跟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创新性地开发科技教育活动,让科技馆总有新看头,在青少年心中撒下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种子。
“我们一直关注着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说,“当前,博物馆从最初对物的关注逐渐转向了对人乃至全社会的关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博物馆的定义中首次把教育放到首位。”
“STEM科技馆奇妙日”总是很炫酷,制作自己专属的DNA项链,用导电胶带和LED灯搭建纸电路;“达人带你逛”每期邀请一个专家在现场带着观众逛展区讲解展品,“剥开”其蕴藏的科学内涵。除了普及科学知识,科技馆也是大众创新的舞台,“小创客”在这里找到了“第二课堂”。“科迷工作坊”里,科学老师教孩子们如何将一堆零件组装成陀螺发射器;虚拟机器人课堂上,电脑里那些能听懂指令、完成多种动作的机器人,让孩子们充满好奇……
若是周末逛馆,家长还可带着孩子参加上海科技馆举办的市级品牌活动——上海科普大讲坛,或是走进自博馆“绿螺讲堂”与科学大家“聊聊天”。至今,科技馆围绕新闻热点和市民关心的话题,已经举行了69场科普大讲坛。青蒿素、石墨烯、生物多样性、中国脑计划、人工智能、恐龙之谜、魔方之父……国内外各前沿领域的科学大咖们,纷纷走进科技馆“开讲啦”!
十五年来,上海科技馆从未停止过创新前行的脚步,这也是一直带给大家更多惊喜的源泉。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全国研学基地……一个又一个荣光使上海科技馆成长为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排头兵。九年磨一剑,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展示设计团队敢为人先,首次引入“主题制”模式,以开放式的展陈方式,在一座场馆里真实呈现出自然长河的本来面目,今年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第一名。
11月8日,另一个分馆上海天文馆破土动工,一开始就瞄准全球顶级天文馆。打开无穷宇宙的灿烂星河,在国际大都市已经不是梦!随着这座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奠基,上海科普正在形成黄金“大三角”——到科技馆探索新科技,去自博馆看缤纷生命,2020年后深入天文馆揭秘宇宙,正是国际大都市里“科学生活”的完美组合。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科技馆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一批“乐业专业敬业,致力创造未来”的科技馆人。秉承“技术立馆,人才兴馆”的理念,上海科技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促成下,与高校联合培养科学传播教育等专业硕士研究生29名。“十二五”期间,上海科技馆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80.3%。通过学习深造,各类人才完成出版专著32部,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55个。上海科技馆还自主培养国内第一支展示策划团队,展示水平始终保持国内领先。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十五年来,以“集众人之力、扬科普之光”为宗旨,大力推进科技馆和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至今,募集的实物和资金已超过2.5亿元,为科技馆及自博馆募集了700多件珍贵的野生动物标本、100多件恐龙和古生物骨架、还募集到近250幅来自非洲坦桑尼亚著名画家的动物画和20多件非洲人物和动物木雕等;“流动科技馆”不仅覆盖到上海各区县,还送到长三角,远送至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青海玉树、甘肃环县习仲勋红军学校、云南楚雄、贵州遵义和江西等农村和边缘地区;每年基金会都和科技馆共同举办科普夏令营、农民工子弟进科技馆、盲人科普之旅、申城老人学科普等活动。
在上海科技馆理事长、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的倡导下,科技馆开馆之初就建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现在这群“智慧义工”总数已达18万人次。如今,全市50所高校组成的学生志愿者队伍,既有科普背景又热心公益事业的市民志愿者队伍以及上海科技馆职工党员组成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在上海科技馆内十几年如一日地服务着,成为上海科技馆一张最有温度的名片。
此外,在市科委和市教委等有关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基金会和科技馆在自然博物馆开馆之际,创办了首届的“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把中国人保护环境、崇尚绿色的理念传递出去。与此同时,上海科技馆放敞开胸怀,放眼世界,在国际舞台上亮出中国科普之声、献出中国创新智慧。
截至目前,上海科技馆已与14个国家20家国外同行及国际组织开展合作项目100项。“十二五”期间实现了中国科普“走出去”的多个第一:左焕琛理事长作为首位中国人被国际科技中心协会(ASTC)授予2015年度“罗伊·L.谢弗行业前沿奖”之“杰出行业领袖奖”,自2005年起,全球仅17人获此殊荣;十二生肖展之“华夏虎啸”首次走出国门;科普表演团队首次赴海外演出;首度建立与国外场馆人员互访实习机制……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这一重要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主战场,上海科技馆要担负起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历史使命,深耕科普、厚植创新,努力建设世界级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为不断提升上海创新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