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这些年的圣诞老人经常因为“打不到车“而迟到,因为他们的“司机”、雪橇“达人”——北极驯鹿的体型已经瘦到一个临界点,接下来就将面临数量减少的厄运了,而罪魁祸首是逐渐暖化的气候。在地球的最北端,气候变暖的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地方的平均水平,于是,冬季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开始下雨——冷冷的冰雨封住了雪下的苔藓、地衣与草,驯鹿们简直要断粮了,哪里还顾得上圣诞老人。
岁末,《自然》和《科学》等著名科学杂志总要盘点这一年展望下一年的科技大事件。没想到的是,在不同版本的榜单中,特朗普都名列其中。科学家们掩饰不住自己的忧心忡忡,担心关于气候科学研究的经费预算会缩水,担心美国又一次从全球气候协定中退出。有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托经济增长停滞和绿色科技进步的福,地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了稳定水平。原本,乐天派们还巴巴地盼着2017年的排放水平能实现历史性的“有所降低”。
同样频繁上榜的还有寨卡病毒,那个笼罩在温暖的南美洲上空多时的阴影。一项最新发表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很可能是最近一次“史诗级”厄尔尼诺“联手”这些年全球变暖的“新常态”,助长了寨卡病毒在南美洲的可怕爆发。
有人测算过,从美国纽约飞往英国伦敦的一架航班,耗费的燃油产生的排放,足以融化1平方米的北极海冰;美国一个4口之家每年平均排放的碳,可融化约200平方米的海冰;照此发展下去,无冰的北冰洋,2045年就能“诞生”。当然,这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线性计算结果,不是纪实文学也不是现实统计。现实可能远比小说和电影更充满戏剧张力。一个生活在楚科奇海边的阿拉斯加小镇的因纽特捕鲸人,自从去年春天遭遇那次冰面开裂、飞车逃生的惊魂事件后,便再也不敢重返捕鲸船,这是我近期读过的最惊险的故事,但它并非虚构。
战火,大选,恐袭,空难……太多比戏剧更狗血的现实。曾经备受关注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变得悄无声息了,我甚至忘了它今年是在何时何地开的。而人类挽回气候灾难的努力呢?还能迟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