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年总要看几场演唱会,几乎没有一场是明令禁止拍照录像的。一到演唱会,朋友圈也会被现场照片和小视频刷屏:拍张模糊的照片,录个啥也听不清的小视频,发几句不痛不痒的感言(或者根本没字),这些实时分享均证明了个人的存在。以至于我们经常调侃,“今天在朋友圈看完了某某的演唱会”,可见,分享已成为许多人看演唱会的乐趣。
曾经,权威市场研究公司“哈里斯”接到一项委托调查任务:有多少人在看演唱会时玩手机?结果显示:18至34岁的人群里有31%会花超过一半的时间在看演出时玩手机;40%的女性会拿出手机拍照,男性则是24%;上传照片到社交网络的女性占35%,男性则是22%。
不久前,有个朋友专程去香港红馆看了一场张学友的演唱会,结束后他说,“演唱会只许拍照不许录像,只要观众举起手机对着舞台保持长时间不动,就会有人来劝阻。管的人严格,看的人配合,秩序真好!”
演唱会上到底能不能拍照录像,不久前引发过激烈讨论。苏打绿的主唱吴青峰苛刻地约法:当舞台上有人的时候,不要拍照、不要录像。他连发多条微博,“门票只是让你看演唱会的,并不是让你拍照的。规则门票上有,不愿意遵守的就不要来了。”
不让录像情有可原,可照片也不让拍,似乎违背了情理,想留点纪念的机会都不给。我也认为吴青峰未免有些太固执,但他确实有这样要求的权利。
观众购票观看演出,实际享有的仅是观看权,并未获得复制、录制和传播该表演的授权。正如参观博物馆时,有一些展品因版权问题,只能鉴赏而不允许拍照。之所以在大多数演唱会上观众习惯于拍照录像,是因为歌手和主办方默许甚至鼓励了这一行为。当事人不介意,你怎么拍都行;如果当事人介意,就要回到契约上,遵循他的要求,放下自以为合理的习惯。
拍照拍视频,其实是歌迷体现喜爱偶像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演唱会作为歌迷和偶像的短暂聚会,在轰隆隆的音浪中,在彼此可以感受到的激情里,这些互动、分享和真情流露,就在你眼前直接呈现,你何必一直守着巴掌大小的屏幕?又何必非得发出这一条带着定位、显示在场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