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个双休日的下午,我路过一条狭窄的老街时,冷不丁一只皮球飞来,打在了我的脸上。“哦哟——”随着我抚脸下意识的一声惊叫,耳边传来了几个孩子的声音。我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三四个小男孩正怯生生地望着我,其中的一个小高个壮着胆子对我说:“老伯伯,对不起,我们不是故意的……”
其实,那只是个充气不足的橡皮球,孩子们的脚头也不硬,我并无大碍,尤其面对孩子们一个个“知错”的模样,我竟一时感到十分无奈和无助。正好那只皮球从墙角弹回到我身边,遂顺势用脚轻轻地推给了孩子们,说:“不怪你们,不过白相球还是应该到操场上去……”话虽这么说,可离开时心里仍堵得慌:校园里“闲人莫入”,公园绿地需“爱护小草”,住地唯一的那座体育场大修年余,至今不见竣工迹象……让孩子们到哪去呢?
多年来,中国足球的“瓶颈”到底在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众人之共识,即我国的少年足球、青年足球一直难成气候,才导致了国足如无木之本、后继乏人的尴尬现状。改变这一窘况,窃以为还是要进一步倡导十年磨一剑的蛰伏精神,把足球“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君不见,这次里家军帐下的国字号球员,来自当年徐根宝崇明基地的就有7人。试想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倘若每地都有一个类似“基地”,那今天挑选足球尖子的余地就宽泛多了。
在走“基地”“学校”之路的同时,还有更广泛的路该走,就是常说的“提升足球人口”。怎样让在街道小巷里白相皮球的孩子们有踢球的场所?怎样发现和培养其中具有足球天赋的天才少儿?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