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辖区中物业、业委会、业主之间的众多矛盾成为小区主要不稳定因素。“业委会之家”成立后定期召开例会,各业委会能在这个大家庭中相互沟通交流,集智慧、聚民意,传授经验、取长补短。
理顺了才能巧当家,居民区党总支部将管辖区内的业委会主任、业主代表、居民楼组长、经验丰富的退休物业经理、党员骨干们推荐到“业委会之家”来。建立沟通、评审、协商制度,对小区涉及到居民利益的大事,都必须通过“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一致通过方可实施。2016年,辖区内公安街82号、84号“平改坡”改建工程中,由于前后排房屋的高度影响了采光,后排的居民反映强烈,当时的签约率只有45%。有争议就放到“业委会之家”来讨论,业委会的陶宝森主任请教多方有关人士,建设性提出了由原来的屋顶坡度33度改为28度。此建议由于是根据有力的计算数据而来,得到了居民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平改坡”改造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小区每年的停车费,场地出租费,维修支出费用,都牵动业主的利益。居民区党总支部为了不打“擦边球”,把问题放到“业委会之家”来理论协商,对小区共有物业的收入全部进账,通过小区停车规范整治,对固定、流动车位进行了合理布局,重新梳理,车位由原来的40多个增加到72个,提高了公共收入。
有着20多年房龄售后公房的虹教小区没有门卫,没有监控摄像头,陌生人可以随意进出楼道,黑色广告在整个楼道犹如一块块膏药,贴与撕也进入一场持久战。“业委会之家”为此展开了多次自治讨论,结合各方意见,统一部署后,小区安装了楼道监控探头。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以“约谈制”为抓手,引导外来租房客遵守楼道文明规范为切入点,结合原生住户共同维护环境卫生。现在当我们再次走进楼道口,会看见一张自制的通知——楼层面负责制,各楼层的卫生落实到人,这道出了楼道居民自治的决心。
“业委会之家”长效机制的自治管理,和谐共生,稳定了社区居住环境,增强了居民的自治意识,破解小区管理中的“短板”,促进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和谐发展。 社区联络员 周砚文
社区全媒体 李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