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一个小亭子一夜走红的背后——~~~
一个小亭子一夜走红的背后——~~~
一个小亭子一夜走红的背后——~~~
     
2017年03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小亭子一夜走红的背后——
每个人都渴望倾听和被倾听
乐梦融
朗读亭前排起长队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在朗读亭内朗读
■87岁的赵老师特意赶来朗读女儿倪红霞写的作品《金色的蜗牛》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引爆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热情,由节目应运而生的朗读亭一夜爆红,尤其在上海,它受到了最热烈的响应,首站上图图书馆门口,为了3分钟的海选朗读时间,有市民不惜最长排队9小时至凌晨12时,是人气最旺的海选分站。

  明媚春光里,上海朗读者们的参与为上海增添了阅读氛围,爱“读”之城的意义不言自明。朗朗阅读声来自于读者的生活所爱和感悟,朗读亭以最佳的方式展示、发掘了阅读在审美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

  选不上也没事

  上海图书馆正门的广场上,褐色朗读亭比普通电话亭略大,外观看上去略显神秘,里面安装了高清的视频音频设备,每个人能够朗读3分钟自选文章,央视编导在外面遥控录制。队伍中,很多女性读者都化了妆,她们说虽然节目组只录声音,她们还是想要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昨天下午2点,朗读亭外的排队队伍已经蜿蜒了数十米,朗读练习声不绝于耳,人们通过朗读抒发情感。周一是工作日,多位读者特地请假了错峰前来。宝钢退休职工王健已经等候了5个小时,手里拿着褶皱的信纸,她选择了一首有关称颂田野与阳光的诗作。她称周围都是“站友”,中午是轮流吃饭的。

  朗读者律师孟先生选择了一首现代诗《父与子》,他说这首诗触动了他心头的柔软处。他在上海成家,父亲现住山东,别离的情感很复杂。“我不可能对着父亲当面朗诵,我不会这么煽情。”他排队5小时,且推迟了授课,期盼海选时能被选上在央视朗诵。“父亲看到后一定能够体会儿子的心意。如果选不上也没事,我就当对着树洞述说一下藏在内心的秘密。”

  队伍外有不少孩子追逐嬉戏,他们都是跟着家长一同前来的。妈妈郭人琪带着7岁女儿小龚,手里握着北岛选编《给孩子的诗》,母女在家中预演时,操练了一首短诗。趁女儿玩耍,郭女士从口袋里掏出2页A4纸,说:“这是我在女儿出生时写的文章,题目是《宝贝,叫我怎能不爱你》。我准备头一次有仪式感地朗诵下来。在朗读亭里,送给我女儿一个只属于母女俩的礼物,把我的爱传给她。”

  另一名6岁小姑娘叫朱芊芊,混血儿说着一口上海话。她拿着一本英文版《小红帽》。这是她操练英文的成果,妈妈朱琦告诉记者,女儿要读给过世的奶奶听,因为奶奶是英国人,一直担心着她不会讲英文了。

  上周六的下午,读者人数更多。女读者李文桐是上海警备区的军医,她朗读的是自己写作的诗歌。“一穿上它,我就是那疾风中的劲草,自信挺拔、傲骨寒霜……”我将要脱下军装转为文职,我写的是对军装的不舍。队伍中有不少读者朗读的自己创作的文章,饱含了自己的人生履历和情感。还有很多读者选择朗诵中外名篇佳作,作品的选择,都蕴含了朗读者自己的人生故事。

  五年级学生陈诗霖和妈妈李女士一同前来。儿子打算朗读一篇课文,她自己被查出了重症,选择朗读《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鼓励自己,也给儿子做好榜样,微笑着面对生活每一天。还有读者用古老的吴语,朗读岳飞的《满江红》。

  近600人入亭

  截止到今天中午,根据上海图书馆方面统计,在海选的4天内,预计共有将近600位幸运读者走入了朗读亭朗读,第1天、第2天,管理方不曾预料到读者的热情,朗读海选持续到晚上10点30分和凌晨0点30分。昨天和今天,主办方只能提前控制了报名人数,在中午前后截止报名。

  《朗读者》在李云迪的钢琴伴奏下,每位嘉宾通过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过、激励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的文字,展现不同的人生故事。第一期的主题名为“遇见”,请来的嘉宾有濮存昕、柳传志等名人。通过朗读精美的文字,用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进而传播精神、展现人生,这样的节目,自然广受好评。

  在上海图书馆正面口设置的朗读亭,成为了上海的“网红”景点。当《朗读者》节目组来到全国各地邀请热情读者朗读时,父亲带着孩子,老奶奶带着老伴的情书,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打着伞,在冷风里排几个小时队,就为了朗读这件事。

  “总有那么一句话或是让人泪流满面,或是让人心潮澎湃,带上你的故事,带上你的感悟,我们与您相约朗读亭。”上图作为上海《朗读者》海选首展,在馆内设立外借公益阳伞、在馆内设立《朗读者》专用借阅书架,莎士比亚、普希金等文豪的诗歌可以找到。

  有趣的市民文化现象

  朗读者邓奥表示,在诗歌中能够读到各种情绪,有喜悦,有哀伤。朗读者俞竹韵表示,在朗读中能够保持一颗童心。朗读者李燕表示,读书对我而说是一种享受,是生活的调节剂。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过传忠说,朗读是文学阵地中的一项轻武器,唤起大家心灵的美,唤起大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聂伟教授表示,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市民文化现象。上图变成朗读的海岸线,看到了市民文化精神的地形图。在封闭小亭子里的3分钟朗读,是为了表达内心,倾听自己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知音。这是回声效应,说明当代人希望倾听和被倾听。

  据悉,朗读亭从3月7日离开上海图书馆广场后,还将会来到复旦大学和外滩等地,央视节目组将挑选最打动人心的朗读者参加节目录制。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5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6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3·15专版
   第A13版:3·15专版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每个人都渴望倾听和被倾听
马上评
每十步就有一件作品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7每个人都渴望倾听和被倾听 2017-03-07 2 2017年03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