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说:“如果没有人来看比赛,就不会有门票收入,授权产品自然也不会吸引到粉丝。缺少受众,赛事的版权也不会有价值,同时也不会吸引到广告赞助。”他认为,体育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其有专业门槛。“公众想要看比赛首先要看懂比赛,甚至像我参加的110米栏比赛,也都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看得更透彻,而这些都需要从小接受培训。”
那么,体育产业的“消费者”应该如何培养,如何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培训,怎样在体育界贯彻“少年强则中国强”?刘翔建议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 加强“体育课+社团活动”的学校教育 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可以是启蒙课,着重以基础体育项目为培训的主要手段,如以田径、体操、游泳、球类项目为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开展冰雪运动的基础教育。“这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将来成为潜在的‘体育消费者’打下基础。”
刘翔认为,大学的体育教育,除了延续基础体育教育之外,还可以着重培养大学生对于职业体育的兴趣,引导他们广泛开展体育社团活动。
● 鼓励学生参加针对体育特长的社会体育培训 “社会体育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体育产业生态上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
● 加强体育教育 要重视体育师资培训,提高基层体育教师的待遇。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般小学,150名至200名学生会配备一名体育老师,一周4节体育课,且他们基本是从师范或体育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才。而这在小城市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村镇学校,基本是“奢望”。
刘翔认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中心或许在一些中心城市,但针对人群一定不止大城市消费者,做好普及工作,才有可能让体育产业得到真正的“人口红利”。
● 规范社会体育的培训 “虽然有些培训学校是一些明星级的退役运动员开设的,但任课老师却不是他(她)本人,那么在学校中担任主要培训工作的教练、老师,是否应该和中小学老师一样,有个教师证呢?”刘翔表示,各个项目的培训学校和培训班,应该有个起码的行业标准和准入资质的认定,而这些都应该由各个行业协会来制定并监督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