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前,我们上译厂新领导来我这里走访。未过三句话,她们即提起今年是我们上译厂建厂60年了,让我瞬间亢奋。第一反应是咱们得好好庆祝一番,起码要热热闹闹,由我们自己来办一场晚会,让我们和多少年来始终关注和牵挂着上译厂的粉丝朋友们,好好聚一聚。
让我先情不自禁说一些感言,与“夜光杯”读者分享。
以前是多么美好,这是我回顾四十余年配音生涯时最想说的一句话。
花了十二年时间,圆了一个配音演员梦。机会来之不易,我知道要好好珍惜。我自知绝非天才,我能做到的,就是像老厂长要求的那样,天天用功。而这也不容易,因为要塑造角色,而不是重复自己。总算也留下了少量代表作,从《佐罗》到《黑郁金香》中兄弟俩,《蒲田进行曲》中银四郎,《茜茜公主》中博克尔上校,还有《加里森敢死队》里的中尉,《少林寺》中的觉远和尚等等十来个吧。相对近千部的配音总量还真是不多。这活儿人家吃力与否我不知道,我是动足了脑筋、铆足了劲儿干,哪怕小小龙套,因此成功了,自然备感陶醉,这是实话。
上译厂曾经有过辉煌,这首先归功于老厂长陈叙一先生。没有他带头天天下功夫严格把关,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
那时候,我们不在乎名,不在乎利,一门心思把工作做好。一切从工作出发,有时,公事与私事难免发生冲突,难免要做出一些牺牲,这是应该的,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四十年配音生涯,搞艺术不被金钱牵着鼻子走,某种角度说,这是多么轻松啊。我深感幸福,因为大家喜欢听我的配音、我的声音,因为我做着一份最适合我做的工作,因为一天又一天,我们给观众带去了快乐和享受。总之,活着很有意义,精神很充实。快乐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他人谋幸福,不是吗?
总以为,上译厂是特别的,会一年又一年就这样继续下去。可是,哪会想到,事情一点一点地在起着变化。
先是把看外国影片听配音当成生活中最大娱乐的大环境不复存在了。
接着是上译厂创始人、掌门人离别了这个世界,那是1992年。
再后来,我所崇拜的代表上译厂独特味道的前辈配音演员邱岳峰、毕克、尚华、于鼎、杨文元、胡庆汉、张同凝、李梓等等,一个接一个去世了。
我感到失落,茫然。老实说,还不甘心。何况,那许许多多有译制片情结的老朋友依然牵挂着我们。
我们清醒认识到,上译厂要振兴、要打翻身仗,确实谈何容易。除了痛失了老厂长,还包括那些年上译厂人才大量流失,老厂长早就安排结伴的中年配音队伍断层,想想真是可惜。提到为上译厂支招,我这里倒是有两招。其实并不新鲜:一是到北京去争取进口片配额,哪怕有一部,上译厂亦可有所改观;二是,永嘉路383号应当重新成为上译厂再振雄风的场所,也让它成为全国配音爱好者的一个家。也期待每一个关注上译厂的忠诚朋友献计献策,多支支招,具体地给予我们切实的帮助。
呜呼,我现在的声音还会给人一种错觉,但事实上毕竟已不年轻。本该是凡事悠着点,却又是只争朝夕,想做的事要抓紧做的心态,这是一个矛盾,也不去多想了。无论如何,上译厂翻身仗是非打不可的,这是大家的共同心愿,且就从系列庆生活动来掀开崭新的一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