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有关翡翠的两个问题始终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其一,翡翠何时传入我国?我国至今未发现翡翠矿,从商业角度讲全世界百分之百的宝石级翡翠都产于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勐拱地区。传入时间说法颇多:有因在云南腾冲数次发现翡翠玉料磨制的原始工具的“史前说”;有因班固《西都赋》中有“翡翠火齐,含辉流英”等句或因吉林的几座秦汉古墓中发现的六件翡翠珠饰及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一件镶嵌翡翠饰品的“秦汉说”;有因“勐拱的玉石开采到元代臻于兴盛”(张竹邦《翡翠探密》)和英国人伯良在研究缅甸玉石贸易一文的“元代说”;有因“明正统(1436年)后的一百数十年间,统治阶级直接控制经营玉器厂,大批华侨进入勐拱开采挖掘,使腾越边区的玉石业繁荣”(夏光甫《中印缅交通史》)的“明正统说”;还有因日本学者茅原一所说“大概在1700年前后在北缅甸发现翡翠,把翡翠由缅甸运到中国是1784年(清中期)”的“清代说”。
其二是,翡翠之名从何处得来?翡翠本是黔滇地区一种毛色美丽的羽禽名,“翡翠形如燕,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后汉书》),唐陈子昂有诗云:“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一说腾冲玉人见到从缅甸出产的玉石色彩与翡翠相似,就以鸟名呼之;又说为与新疆和田玉中绿色的翠玉相区分,便称“非翠”,久之成了翡翠。
近年专家对以上历代出土器物进行了检测:确认1988年腾冲地区出土的本两件斧和一件钺是当地新发现的矿种“蓝晶石”;其他的也多是“似翡翠而非翡翠”。笔者浅见:徐霞客曾在崇祯十一年(1638)到过腾冲并停留了340天,从游记中得知至迟在明末“缅甸玉”已经云南陆路入中国,时称“碧玉”或“翠生石”;已有玉商“走缅甸,家多缅货”;有专门从事翡翠加工的“碾玉者”;朝廷还派官员来管辖,这是迄今为止最早、最具体和最可靠的文字史料。多年前在北京前门外发现了一块写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仙城会馆碑记》,此时“缅甸玉”已称翡翠,并经海路运到广州,在玉器墟加工后再进贡京师。又依据腾冲地区的元代墓葬中从未出土过翡翠制品,却有当地吴姓家族迁修其明中期先祖坟茔时,发现翡翠玉镯等事实,推测翡翠从缅甸进入我国的时间在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中期。
根据上述时间链,“缅甸玉”由“碧玉”或“翠生石”如何演化为翡翠,因毫无佐证资料,只有猜测了:似乎应先在民间流传,从“非翠”始,因其色彩与谐音的巧合,最终以生活在当地的羽禽翡翠来借代,较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