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的灯光全部亮起,演员们依次谢幕,观众们合着节奏鼓掌,一切都看来是一场完美的演出时,我一直提着的心才总算放下了。这是第一部公交人自编自演的舞台剧。这是一份礼物。
公交一直是个蛮特殊的地方,来了就走的很多,来了就走不脱的也很多。而留下来的就喜欢说自己是老公交。每次开座谈会就是听老公交们讲段子,工作上的、家里面的,林林总总,啰啰嗦嗦。听得多了反倒是品出点味道,就想,是不是可以排一部完全取材于公交故事的话剧,去留存一份专属于公交人的记忆?
这个念头从一开始冒出来就近乎野蛮地在脑海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整个剧本的采访大多靠职工座谈会,分条线、分年龄,一场又一场。剧本里的每一个包袱都需要很多个原始素材去提炼。而我们更有兴趣的是那些开放性的命题,“如何做一个好的售票员”、“超值的两元钱”、“老司机的秘籍”……都是公交一线职工真实的思考和困惑。我们不想要传统的、催泪式的演出,生活应该是乐观的。都说公交是365天全年无休三班倒的辛苦行业,可我们也想让大家知道,越是辛苦的地方就越能锻炼出一群喜欢幽生活一默的、可爱的人。
跟编剧老师一起磨了足足有大半年的时间,写出来的剧本还要拿到各种座谈会上让员工去讨论。起初大家都不太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可搞清楚了以后大家就开始踊跃地挑毛病,那些行内心照不宣的默契和各种内幕吐槽给了这部剧鲜活起来的底色。生活果然比戏剧更戏剧,比文艺更文艺,这时候连我都开始好奇,这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一部剧?
更让我惊喜的就是那些海选出来的演员。9个演员完全都是公交最普通的职工,两个驾驶员,一个机修工,一个物供采购,一个后勤总务,一个团委书记,三个科员。从去年12月11日开始彩排到今年3月21日正式演出,整整一百天的时间里每周两次的高强度都是在工余时间完成。剧本部分完成后其实我能做的已经很少了,但我还是喜欢一有空就跑去看他们彩排,看他们缠着导演老师给自己各种加戏。老实说他们加进去的好多哏我其实并不明白,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才是重要的。那么辛苦的排练却依然能坚持着,还坚持得挺开心,这让我觉得真像我们公交人。他们在演出结束的时候跟我说,这辈子能在东方艺术中心主演一整台完整的剧,感觉真的值了。而我想说,看着他们近乎专业的演出,看到表演时观众的大笑、微笑、含着眼泪的笑……我也很值。
我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准备,就是想要在公交第二轮改革接近十年的时候,为公交也为自己,留下一段以平视的眼光来记录的历史。公交在上海已经诞生了一百多年,在这个行业负担最沉重的现在,公交依然有毅力凝聚自己的每一位职工,不抛弃、不放弃。谨以此剧献给所有公交人,是你们让大家对有历史的公交充满信心。
公交,最美的风景是人。《公交一家人》,一起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