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起,舒畅地走路成了一种小小的奢侈。朋友在社交媒体上调侃说,静静的共享单车占据了一半的人行道,剩下那一半上,冷不丁还能撞见一辆“不想静静”的共享单车。四下望望,车儿们也确实无路可骑,没办法,最终走上了与单车抢道的机动车道。这是生着气的冷笑话,切莫效仿。然而,频繁的反客为主,着实让人模糊了脚下这道路的属性。它们生来合理吗?
明明一两个月前,画风不是这样的。一种名叫共享单车的模式,曾是那样猝不及防地惊艳了我们的生活;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们,曾是多少人争相在社交媒体转发的文艺风景线。
是的,还是那四个字,还是那插上了信息技术翅膀的两轮车们,还是那聪明、巧妙的商业模式。时至今日,我依然真心诚意地为让自行车迅速地重新流行起来的简洁创意喝彩。只是,哪里有些不对?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甚至有过度投放之嫌的单车,却鲜见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当然,我指的不仅仅是用完共享单车规范摆放到公共停车区域,让下一个使用者很容易就能找到而已。共享,不仅仅是一条游戏规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人类共同的责任。
这是一个共享经济的时代,谁都或多或少享受着共享经济带来的便利。然而,无论如何,基础中的基础,是共享环境。“我们共享一个地球”的大道理,是不必要再赘述了,我们不扯远,且来讲讲无法独享的交通环境。生活在全天候车水马龙的大城市里,我们需要共享的显然不仅仅是单车,行人、骑车人、开车人,各自需要共享安全、顺畅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以上种种都实现了,方是真正共享了一个与人为善的出行环境。而不似现在,一个骑车友好型的环境尚未建成,一个行走友好型的环境已渐行渐远。
科学家们曾预测下一个爱因斯坦在哪里,结果最普遍的答案是网络搜索引擎,海量大数据的共享很可能创造我们无法预见的惊喜。那么单车的共享呢,还能带来怎样的惊喜?有人说,像是一面照妖镜,照见了人的素质,也照见了道路的设计。接下来,它能不能在这些领域创造惊喜,让我们共享更多更完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