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和儿子走了几家上海的行业博物馆。客观说,行业博物馆还是非常有参观价值的,作为一种富有活力、新兴的博物馆类型,行业博物馆一定程度上补充并冲击了原有博物馆类型单一的局面。
上周日,我们去了上海铁路博物馆,这里原是老北站的候车室,10元的门票并不贵,院子里的几节火车拍起照来十分拉风,但是正儿八经的展馆,从进门到出门,参观完毕只花了15分钟,而全程没有听到解说和介绍,只能走马观花。再想到不久前刚去过的汽车博物馆,展品陈列竟还是上海世博会时代的样子,难免感觉遗憾。
最初,博物馆只要把藏品保护好,让观众有地方看,基本就完成使命了。很多博物馆成为学者研究的场所,基本不设展览,只是一个仓库。但现在更加突出其为公众服务的特性。从以藏品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国内的博物馆种类很多,不管是综合性的还是行业性的,一般都有三大功能:收藏、研究和教育。长期以来,国内博物馆较为重视收藏功能,而忽视了公共教育功能。由此,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意识薄弱,教育活动开展不够,且手段单调乏味。好好的一个博物馆,常和“无聊”“冷清”等词联系在一起,博物馆的管理方需要思考。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几乎都是博物馆业十分发达的城市,如纽约、东京、巴黎,不但因为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象征,还因为博物馆建设在文明发展中的继承作用。在上海,目前除了上海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外,多数中小型博物馆在市民及游客心目中的影响力远远不够。一方面,这些博物馆的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不高;另一方面,博物馆的运营维护过于简单粗暴,甚至连最基本的服务都无法提供。
真正优秀的行业博物馆,应该能够存留并传承行业的历史文化,为社会了解此行业的整体面貌提供一个窗口;同时,通过专业的布展设计和运营规划,把行业的精髓与博物馆的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多么希望有一天,人们到上海不要直奔外滩和迪士尼,更要挨个去看星罗棋布的大小博物馆,感悟变化的节奏和不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