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院)郭非凡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糖尿病》(Diabetes)发表最新研究论文,破解了下丘脑POMC神经元对食欲和肥胖的具体“管理流程”。这意味着,肥胖和糖尿病、脂肪肝等相关代谢性疾病有了新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点,有望开拓新的预防、预测风险和治疗方法!
世界上真的有一样东西,名叫“瘦素”,它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一方面,通知主人“已饱”“别再吃了”;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提高能量和脂质代谢率,激活褐色脂肪产生热量,消耗白色脂肪。郭非凡研究员告诉记者,只有极少数人先天就有瘦素分泌的障碍,怎么吃都没有饱腹感。对大多数人而言,需要警惕的是后天发生的“瘦素抵抗”——即瘦素感应的信号通路越来越不敏感,这是引起肥胖和越来越胖的主要原因。
被郭非凡课题组“寻获”的肥胖“管家”,名叫ATF4。在郭非凡研究员的指导下,博士生肖育众在小鼠的POMC神经元中特异性敲除ATF4基因。结果显示,这些失去了ATF4基因的小鼠明显瘦了,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瘦素敏感性和能量耗散水平都提高了,即使高脂饮食,也不会胖、不会患糖尿病。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物靶点可能就在这儿!需要指出的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减肥药,往往会有显著副作用,目前鲜有成功案例。
近年来,科学家在人群研究中发现,肥胖与氨基酸的关系也许比脂肪更大,肥胖与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中氨基酸水平明显升高。课题组用自制的去亮氨酸食物喂养小鼠,小鼠一礼拜便瘦了下来——不再有亮氨酸作用于下丘脑,瘦素信号更敏感,信号通路更活跃。郭非凡强调说,氨基酸是人体必需元素,所以也不能长期摄入不足。她建议,肉里的亮氨酸多,蔬菜里的少,多吃蔬菜少吃肉对减肥肯定有帮助。去氨基酸的人造食品,可考虑应用于糖尿病、脂肪肝患者的短期治疗。“还可通过血清中氨基酸水平的检测,来预测糖尿病等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