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显然,生动活泼的思政课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思政只有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形成传统课堂外的“第二课堂”,才能入耳、入心。眼下,类似立信金融“诚信小卖部”的“第二课堂”,已在上海高校实现了全覆盖。
党员公开答辩
“你入党动机功利吗”“少数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你怎么看”……在华东理工大学,经常举办党员公开答辩会。学生党员在每年5月至6月的述责答辩活动中,向所在班级同学汇报一年来履行党员责任、加强党性锻炼、践行党的宗旨、改正缺点和不足等,并解答同学们的质疑。华理的学生党员说:“通过这项制度,明白党员首先拥有责任和义务,而不是权利。” 2016年度,学生党员的满意度为99.78%。
倡导社会实践
复旦大学校研究生会实践部今年寒假推行“实践梦工厂”计划,重点扶持和资助具有社会意义、社会效应、社会价值的实践项目。来自复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王雅男同学负责的“‘冲破障碍,让我走进你的世界’——关爱残疾人出行项目”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特殊群体的社会权益方面,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调研和走访,实地感受目前的设施安置情况,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到具有出行障碍的弱势群体,为他们营造一个无障碍环境做出努力。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姜雅慧同学则与各附属医院的同学们一起,组织开展了“对比就医环境、诊疗费用与医保政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以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为例”的调研项目。在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上,通过对残疾人的调研,复旦的研究生更深刻理解“爱”与“责任”的含义。
学会感恩社会
每年一到过年,对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一、大二学生来说,便会全部登上“第二课堂”大舞台。这所高校每年都将过年定为德育的重点“课程”——给父母写信、走父母上班路、讨“压岁言”……核心内容是感恩家庭、感恩社会。今年春节,对外经贸大学推出一项特殊的感悟活动,即让大学生志愿者走上街头、深入基层,去寻找身边的无名英雄,交通警察、清洁工阿姨、自行车管理员、高速公路收费员——外经贸大学的志愿者们用笔、用手机镜头记录下这些春节中的“忙人”“普通人”,感悟出他们身上的精神:“工匠精神,坚韧执着”“无私奉献,始终如一”“平凡,奉献,责任”,等等。
艺术“进校园”
高雅艺术“进校园”、 学生熏陶“润心扉”,也是本市高校“第二课堂”思政的一部分。在上海,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引以为豪的大师,把这些大师的精彩人生打造成校园剧,对弘扬传承校园文化正能量至关重要。上海师范大学的《党的女儿》、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等优秀校园大师剧成功上演,在学校内外弘扬了正能量。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表示:艺术进校园,传承的是文化,宣传的是大学精神,培育的是公民道德。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