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剧里
有大“视”界
方翔
童话剧 《马兰花》
■ 上世纪五十年代宋庆龄和剧院演职员在一起
儿童剧《泰坦尼克号》
大型儿童剧 《蓝蝴蝶》
儿童剧《彩虹》
无场次话剧《灿烂的阳光》
多媒体儿童音乐剧《成长的快乐》
  本报记者 方翔

  近日,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迎来建院70周年。几代儿童戏剧工作者在宋庆龄“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的办院方针指导下,创作演出了近400部题材各异的儿童剧目,累计演出19000余场,观众达1639多万人次,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儿童剧不是“小儿科”,儿童剧里有大“视”界

  《马兰花》影响几代人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儿童艺术团体,她的成立具有标志性意义。她的发展史也是新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宋庆龄对儿童艺术剧院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称之为“掌上明珠”。

  1946年秋,宋庆龄在上海会见戏剧家黄佐临,表示希望中国有个专为儿童演戏的剧团,她说“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养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不久,黄佐临通过上海文艺界的中共地下党员刘厚生的介绍推荐张石流和任德耀到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着手筹建儿童剧团。

  1947年4月10日,中国福利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前身)儿童剧团(即后来的儿童艺术剧院)在上海成立。1957年建团10周年时,经宋庆龄批准儿童剧团扩建并更名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

  创立之初,宋庆龄亲自选定了董林肯编剧、鲁迅翻译的苏联儿童剧《表》作为首演剧目。之后,著名的儿童话剧《小马戏班》《友情》《小足球队》等,为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成长注入了美育的营养剂。其中,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老院长任德耀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童话剧《马兰花》,更是中国儿童戏剧的经典之作。

  1955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艺术干部训练班急需一个给小朋友观看的毕业公演剧目,应苏联戏剧专家鲍·格·库里涅夫的请求,时任中福会儿童剧团编剧和导演的任德耀根据长篇童话诗《马莲花》和民间故事《蛇郎》等发展出舞台剧《马兰花》的基本构思,在库里涅夫的巧妙安排下,虽然只有提纲,但训练班的学员们却用丰富的表演手段将《马兰花》呈现在舞台上。后来,任徳耀导演以学员们的临场发挥为参考进行精心创作,一共三幕十场的舞台剧《马兰花》就这样诞生了。

  《马兰花》也是中国儿童剧走向世界的带头作品。1958年-2005年10月,先后在苏联莫斯科中央儿童剧院、苏联萨拉托夫城少年观众剧院(改编成芭蕾舞剧)、日本东京仲间剧团、日本岐阜市齿轮剧团、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还应邀参加国际业余戏剧协会在挪威哈尔登镇举行的世界戏剧节演出)、澳大利亚悉尼华人服务社、美国加州中华演艺学院在旧金山湾区福林演艺中心演出。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马兰花》不仅是任德耀的经典力作,更是中国儿童剧史上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佳作。2016年6月初,经典舞台剧《马兰花》重新上演,此次担任导演的刘安古直言:“老版本有10幕,今天的小观众不一定坐得住。我们在保留经典情节前提下,适当删减。”新版《马兰花》增加了具有时代感的新元素,让孩子们感觉到好看、好听、好玩,有意思。

  大戏小戏交相辉映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几代儿童戏剧工作者,在宋庆龄办院方针的指导下,励精图治,创作演出了近400部题材各异的儿童剧目,累计演出19000余场,观众达1639多万人次,教育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白马飞飞》是中福会儿艺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力作,由秦培春编剧,特邀著名导演陈薪伊执导。作为一部童话剧,该剧用浪漫主义的写意手法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骑兵团连长罗成和一匹具有传奇色彩、名叫飞飞的白马之间的动人故事。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福会儿艺复排了童话剧《白马飞飞》。复排导演殷超斌是当年剧中日本军官黑森的扮演者,复排的演职员大都是“90后”的年轻人,复排演出得到了陈薪伊的肯定。这不仅是对抗战胜利70周年的庄严纪念,也是对中福会儿艺经典剧目的一次回顾,更是对剧院新一代生力军的一次检阅。

  儿童剧《蓝蝴蝶》是隆重庆祝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献演剧目,也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上海文艺创作“百部精品”之一。该剧以留守儿童大顺子进城寻父为线索,聚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和身心成长,展示了留守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呼吁全社会爱护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蓝蝴蝶》放大了梦幻式的处理,加重了主人公的内心戏,着重渲染留守儿童强烈的情感诉求,

  影像,经过匠心独到的创造,成为主角亦真亦幻,如诗如画的精神乐园,滋润着幼小心灵中的诚实、善良、正义与坚强。该剧以童话的表现手法描绘现实题材,充满创意和新意。

  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排演的原创儿童音乐剧《小鸭和他的狼爸爸》,除了专业演员余娅、刘允力等在剧中扮演“鸭妈妈”“拽拽狼”等角色外,“小鸭”等主角则由马兰花少儿艺术团的小演员饰演,这些小演员的年龄分别为六岁和七岁。《小鸭和他的狼爸爸》进行的这种大胆尝试,就是要让“孩子的戏孩子演,孩子观看孩子演的戏。”

  2015年12月,《泰坦尼克号》作为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世界经典作品卡通版系列工程的第一步作品提前献礼,这部儿童剧与电影并无关联,该剧用人性、用亲情、用友情附带着一根小小的爱情线来串起整个故事。舞台用一群老鼠、三只猫,还有四条狗,讲述了泰坦尼克号上发生的有趣故事,这里有不同阶级两只猫的爱情,也有猫和老鼠跨越种族的生死合作,之后《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经典作品卡通版都将有可能陆续问世。在蔡金萍看来,用卡通的形式,让孩子们尽早地知道这些经典作品,尽早地了解这些作品的精髓,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儿童剧《彩虹》是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于2012年12月创排的一部优秀的原创儿童剧作品,取材于中学生的生活,以上海和云南德昂族乡中学生对口交流、互相体验对方生活的环境为契机,谱写了一首阳光、青春和梦想的赞歌。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现少数民族山寨风光绚丽的大好景色,剧组人员还深入到热带雨林中去,用摄像机捕捉高山流水、万木争春的绝佳镜头。用录音笔录下溪水、瀑布、鸟鸣、虫叫等各种林间声音,让这些具有原始生态的美丽景致和真实声音,与舞台上的大上海万家灯火、车水马龙形成绝佳映照和鲜明对比。

  儿童剧不是“小儿科”

  在儿童歌舞剧《长发姑娘》演出后,发生了一件事,一直让蔡金萍感慨不已。这个剧说的是善良的长发姑娘为了给缺水的乡亲引来山泉而勇斗恶魔,最后以自己的牺牲换来清流。演完后一个小观众表示,绝对不再浪费自来水了。孩子的母亲也一个劲地谢谢她。很多人觉得儿童剧是“小儿科”,可是她觉得小儿科也是一个大天地。一部好的儿童剧,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蔡金萍进入儿童剧领域已经有了三十多年了。1974年,她考上了儿童艺术剧院的学馆。当时的阵容非常豪华,和蔡金萍同期毕业的演员,许多都改了行,应该说演员面对的诱惑比其他职业多得多。但是,蔡金萍一直留在儿童剧院。

  在经典儿童剧《马兰花》中,蔡金萍一人分演大兰、小兰两个角色。“当时在老院长的鼓励下,我决定尝试大、小兰由我一人扮演,这在戏剧舞台表现还是有难度的。舞台上一瞬间从小兰变成大兰,要让观众相信认可,不管是声音塑造,还是形体区分,都要好好揣摩,下一番功夫。我和导演找到了塑造角色的切入点,借鉴戏曲的表演形式,通过不同身段音色区分小兰和大兰:小兰勤快,动作敏捷,大兰懒惰,动作拖沓;小兰声音甜美,大兰低沉粗哑,再加上舞台灯光的烘托,蓝光是大兰,红光是小兰。我的尝试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

  儿童剧《泰坦尼克号》执行导演朱启凤是典型的“90后”,《泰坦尼克号》建组时,按照惯例,剧组已经挑选了演员并定下角色,可担任该剧执行导演的朱启凤却对导演蔡金萍说,“蔡老师,能不能让他们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并给他们一次展示的机会呢?”蔡金萍觉得这个小导演的建议十分具有建设性,当即与他一起策划一个自由选择角色剧本的朗诵会。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来到剧院十二年却始终默默无闻的“老演员”王耀琦脱颖而出。

  “因为我个头比较高大,所以以往戏路一直以孩子家长为主。”王耀琦回忆道,“看了《泰坦尼克号》的剧本之后,我很想试一下布莱克这个角色,最终剧本朗诵会交给了我一次展示的机会。”凭借在《泰坦尼克号》的出色表演,王耀琦与另一名优秀演员王海洋一起收获了2016年上海新剧目评选展演新人奖。

  王海洋,这位2008年入院的年轻演员,目前已经出演了25个剧目,累计演出2000多场,成功塑造了《彩虹》中的“中学生方磊”、《泰坦尼克号》中的“鼠爸爸杰克”、《白马飞飞》中的“解放军罗成”等角色。在儿童剧男演员稀缺的当下,年轻的他为何执着地坚守在这篇热土?用王海洋的话来说,“中福会儿艺给演员提供的不仅是专业培养,还有放手去试的机会,老前辈无私的关怀和帮助,更让我们迅速成长。”

  把一个角色演活了,会令演员有种带入感。青年演员邵诣就是典型。2008年,无场次话剧《灿烂的阳光》牵起了邵诣与阳光之家的缘分,邵诣在剧中饰演重要的男配角——智障人士林志君。为了排好这台戏,邵诣跟着剧组多次到曲阳“阳光之家”体验生活,参与到“阳光之家”的学生、老师和志愿者的日常教学生活中。除了剧组组织的下生活外,邵诣还利用休息时间去“阳光之家”做志愿者,渐渐地,他越来越进入到“林志君”这个角色。凭借在《灿烂的阳光》中出色的表演,年轻的邵诣一举摘得上海戏剧最高奖——白玉兰奖。为了回报阳光之家,邵诣把全部8000元奖金捐给了他们。

  让孩子放下iPad走进剧院

  “儿童剧首先是给儿童看,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宋奶奶创办剧院的时候,她制定的宗旨是给孩子们演出的,要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时代在进步,孩子们也在进步,所以儿童剧不是非常单纯和幼稚的东西,应该是包含深刻内涵的作品。”蔡金萍说,“儿童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剧种,它要求演员能文能武,我们儿童剧每一个剧本有不同的风格,每一个剧本适合不同年轻阶段的孩子观看,例如《兔子和枪》比较适合低幼儿童观看,我们也排过一些世界名著等,例如《海的女儿》等,这些比较适合高中生观看,所以不能单一地说儿童剧表现方式比较幼稚,因为每出戏的观众群不一样。”

  据蔡金萍介绍,《兔子和枪》是根据前苏联的剧目《小白兔》改编的,首演于1953年。当时上演的时候,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好评。有很多当时的老观众现在已经做爷爷奶奶了。他们曾经建议我们再上演这个剧目。所以我们把《小白兔》改成了《兔子和枪》,让小观众很直接地知道兔子和枪之间的关系。现在独生子女很多,我们也是想通过这部戏告诉小观众要有集体观念,不能太自私。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对付那些狼、狐狸,靠一个人是无法战胜的。现在上演这部戏对孩子们很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儿童剧在给孩子们讲亲情、珍惜友情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讲一些生与死。每个人都有这个成长的过程。我热切地期待,无论是大人和孩子,当你们走进剧场之后,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出戏,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遇到危难时所做出的选择。”在编剧杜邨看来,“儿童剧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从初创期到发展期,从成熟期到蓬勃期,同样也需要在题材的拓展和表现的样式上进行一些创新的尝试。《泰坦尼克号》作为经典文艺作品卡通版系列工程中的第一部,就是对传统题材的一个拓展,接下来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都是这个系列工程中的作品,至于在样式上,剧院近年来制作的儿童剧戏剧、物品剧场、绘本剧、肢体剧等也是对于儿童剧表现手法上的一些尝试。”

  “目前,国内的主流儿童剧制作团体,目前还是以院团的形式存在,所以制作演出的剧目体量相对大一些。而国外更多的是作坊式的演出团队,甚至是家庭式的组合,所以这种情况迫使他们的剧目体量相对小一些。”杜邨说,“还有就是在叙述方式上我们更注重故事性,希望通过故事让孩子们得到启发,受到启迪。在制作方法上也有些不同,国外制作一个戏的周期有时会一年甚至几年,比如一些家庭式的组合整天凑在一起反复打磨。所以,国外一些作品制作的精致度和想象力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接地气,听呼吸,我们创作的作品才能更有泥土味和生命力。唯有接地气、紧贴时代的作品,才是我们所有文艺工作根本的出路和核心价值所在。”蔡金萍说,“放眼未来,儿童剧做为对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爱国、为民、崇德、尚义’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倡导‘担当使命’‘扎根人民’‘创新求精’的良好风气有着极为重要的思想引导作用,我们的工作就是用戏剧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热门剧目介绍

  儿童剧《彩虹》

  毕业前夕,上海与云南德昂族的中学生进行对口交流。对于城市的孩子,山区的一切是陌生的,而对于德昂族的孩子,城市又是新奇的。通过交往、交流、交融,两地的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猜忌排斥到相互关爱,再到最后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城市与山区孩子们的水乳交融,体现出“我们一家人”的这一主题。

  在人与人的互帮互助中,他们共同完成了一堂最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在心与心交流中,他们谱写出了最灿烂的青春旋律。

  经典儿童剧《马兰花》

  神奇的马兰花是真理和幸福的象征,它使马郎、小兰和山林的朋友们一起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懒惰、自私虚荣的大兰嫉妒妹妹的幸福,被奸诈狡猾的老猫所诱骗,老猫害死了小兰,抢走了马兰花,妄想毁坏整个山林美好的幸福生活。

  但是,幸福永远属于勤劳、勇敢、善良的人们,马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消灭了老猫,救出了大兰,夺回了马兰花,保卫了山林的幸福,小兰又回到了朋友们中间。

  这个童话告诉小朋友们,怎样才能识别美与丑,分辨善与恶。幸福生活要用勤劳的双手来创造。

  儿童剧《泰坦尼克号》

  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大海难,然而能流传至今的并不是海难本身,而是海难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该剧用泰坦尼克号这一载体,叙述了三只猫和一群老鼠在灾难面前的种种表现,最后让猫和老鼠这对天敌成为了朋友,用卡通的形式完成了对主题的阐述和故事的演绎。

  多媒体儿童音乐剧

  《成长的快乐》

  该剧以清新、明快的音乐剧形式,讲述了两个孩子的故事。他们都是网络游戏爱好者,男孩的网名叫森林王子,女孩叫草原公主。为了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他们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寻找快乐。

  在他们的班主任(网名:快乐精灵)的引领下,他们穿越进入到了一个名叫《绿野传奇》的游戏中,分别变成了一头梅花鹿和一只小老虎,并各自遇到了群体中的鹿王和虎王。通过鹿群和虎群的斗智斗勇,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生存,在体验中锻炼勇敢。在游戏中他们体验到书本中没有的感觉,并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做有心人,就能随时随地学到有用的东西,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

  大型儿童剧《蓝蝴蝶》

  (原名《大顺子吼歌》)

  有个叫大顺子的农村男孩儿,实在是太想自己外出打工的爸爸了,于是,他就编了一首歌,没事就歪着脖子大唱大叫。于是,奶奶终于同意他进城去找爸爸了。

  城市好大呀,那么多人,那么多车,那么多工地,他爸爸在哪儿呢?找着找着,他犯难了,他高兴了,他着急了,他笑了,他迷惑了,他流泪了,他挺起腰板了……经历了许多,也懂了许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公告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A28版:康健园
   第A29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30版: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儿童剧里 有大“视”界
新民晚报新视界A06儿童剧里
有大“视”界
2017-04-23 2 2017年04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