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笺短情长
鲍世远
  鲍世远

  我接到刘厚生同志从北京打来电话,他看了我写的《礼赞筱文艳》文章后,(载十一月出版《上海采风》)感慨地说,“现在的青年离那一代前辈艺人越来越远,而他们都是不应忘记的对中国戏曲有大功之人,确实需要多加介绍。”他对筱文艳和淮剧联想起了两件事,说会特意另外写信告诉我。

  这位96岁的戏剧评论家,我的老领导,始终心系戏曲事业,笔耕思考。读他的来信,我不禁两眼润湿,感奋不已。

  刘厚生来信说的第一件事:当时淮剧不被重视,只能在上海东边的杨树浦、西边的曹家渡的小型剧场演。但也有有利之处,这两处都是工厂区,劳动人民多,许多工人都是苏北人,热爱淮剧。他听筱文艳说过,当时大量纱厂工人还有电车工人,都是淮剧的热情观众,有几次淮剧团演出重头戏,时间比较长,戏散后已无公交车,之后电车工人知道了,下次再演长戏时,电车工人就在下班后把电车开到离剧场近的站头上等着散戏,大大方便观众。

  第二件事是解放初期,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处长周信芳)曾考虑想建立一两个公营剧场。先是选中心区剧场,上级以为条件还不成熟。后来想在曹家渡一带找一个小剧场改名为上海工人剧场,主要供淮剧还有扬剧沪剧等剧团演出。记得这件事当时是办成了的。但时隔60多年,是改造了哪个剧场,哪些淮剧团演出,办了多久,就完全记不起来了。希望上海朋友可否查查档案,找找老人,了解了解,这总是上海解放初期戏曲界的一件可谈之事。

  读完来信,我立即开始查找,在《上海文化艺术志》和《上海电影志》中找到了有关改建剧场的资料。

  1951年,经上海市文化局申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将位于曹家渡的奥飞姆影院改建为沪西工人剧场,供淮剧、扬剧和沪剧演出。沪西工人剧场开演以来,受到沪西地区广大群众欢迎,当时不少淮剧团的名演员好戏连台,盛况热烈。后来,市中心区公营剧场建立增多,沪西工人剧场演出逐年减少,如今这个剧场已不复存在。

  我还把从资料上看到的筱文艳“既演戏又卖汤团”的一段故事告诉了厚生同志:

  1942-1943年在日本人侵占上海期间,筱文艳为了维持公婆一家的生计,在繁重的演出之余,不得不帮公婆卖汤团。当时她搭班汇泉楼茶馆兼戏馆当头牌演员,但是公婆一家人口众多,经济困难,筱文艳演戏后,在家里帮忙剁馅、磨粉、包汤团。经戏馆老板同意,在门口摆一个汤团摊,以增加生活开支的来源。

  1944年,物价飞涨,一家人生计又陷入困境,当时筱文艳回到民乐大戏院唱戏,她公公再次请求老板在戏院门口摆一个小吃摊,卖汤团、水糕、粽子等。筱文艳每天一早就在小吃摊忙碌,洗碗、叫卖,什么都干。夜场散戏后,她回家还要帮公婆磨粉,为明天的早市做准备。

  厚生同志知道后深情地说,“沪西工人剧场有了下落。而筱文艳卖汤团,这是在日本侵略者统治时期淮剧演员艰难生活的写照,你应当写文章给新民晚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这些往事。”

  他的来信,短短两页,饱含着一位爱戏如命的戏剧名家对中国优秀戏曲的热情和期盼,感人至深,引人深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阳光体育
   第A23版:阳光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8版:汽车周刊
   第A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0版: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天下第一书 评红第一人
笺短情长
生蚝
上海宛平路弄堂(彩色写生)
不凡的品质
鸭绿江
鲁迅与茅盾留下的文化地标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A24笺短情长 2017-06-07 2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