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上漏下湿”的梅雨季节了。上漏下湿,语出《庄子·让王》:屋顶(上)漏雨地面(下)湿了。拙文先漏后湿,谈这两字。
漏,本字是屚,小篆无水部(图一),上尸下雨。“尸”甲文当为广(图二),古代房屋的外观侧面轮廓形状,省略基地,一道线刻画出直的屋身与三角攒尖屋顶。 故正体屚的“尸”属讹变,与尸体的尸(屍)无关,甲文尸取古战场躺在地上卷曲尸体的象形。房屋“尸”下有活脱脱一个雨字,甲文雨是天穹落水珠形状。屚的形义简单清晰:雨天,雨从屋顶孔隙渗漏进屋子里,此雨自然不小。就造字原理讲,此屚形义已表达到位,隶变楷化后屚字在没有移作他用情况下,居然还要加 氵(水)傍成漏,雨水双双与“尸”交集,过度强调了屋子的漏雨。和房屋“尸”之讹变一样,这是文字迭嬗过程中的败笔。对于“雨水漏”我只好说,此“漏”委实漏得厉害,可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
行文至此,有感而发:汉字简化运动中,太多历经两千年风雨沧桑颜值依旧的传统繁写正体字被毁容,而一些真正能简化的字倒安然无恙,这里就包括内涵重叠的“漏”,其实可以恢复为简明的“屚”或没有讹变的另一异体,字形是“上广下雨”(图三)。
雨水进屋的漏,是不蔽风雨的漏屋,故漏屋还泛指简陋破败的房子。《荀子·儒效》:“虽隐於穷阎漏屋……”漏,又是古代计时器漏壶的简称。漏壶有孔及刻度,利用滴水(沙)多少计量时间。此“漏”还孕育出铜壶滴漏、玉漏犹滴、漏尽更深等成语。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从“孔缝”透过,自然都属于“漏”的运动现象,于是漏雨漏水扩展到漏气、漏光、漏电、漏影等等。时代变迁,其中漏气、漏光有了新意,漏气一般指某人关键时候掉链子,不争气;漏光也叫走光,常指一些无聊女演艺人员为搏出名,在公众场合穿着大胆开放,有意无意瞬间暴露身体敏感部位。物质之漏还演绎出表示消息等抽象泄露意用词:走漏、漏露、漏夺、漏逸、疏漏、漏脱、漏底、泄漏、漏信、漏语、漏师等等。
湿(溼),《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此解回避了关键的丝。《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界定显“无氵濕”顯溼湿濕皆通。并解“无氵濕”:“甲骨文右边是在架子上晾的两把丝,左边是滴下的水。金文另加日,表示日下晒丝;又加页(突出眼的人头),表示人在日下清楚地视丝,……这一形象有两类含义:一是潮湿,一是明显。”我认为:1.“无氵濕”是濕顯的初文,误当溼解,此解已非“一形象”。2.晾晒丝束,目的是求干,有日的“湿”均属求干的“日下晒丝”,可表明显义,但不能是潮湿意。我识定:甲文“溼”(图四1.2)描绘了古人在织物染色前将丝束置于框架,浸入水中摆动练漂景况,目的将丝束弄溼。溼的止(图四2)或土(图五,金文)分别指走到水岸边意。故潮湿义正确用字为溼,惜如今弃用。金文起溼濕已混,简化的湿,字形源自濕,同样湿如作“氵糸”配,形声义理皆合,构形亦更简。
近半世纪前,年少的我被“分配”到北疆务农。白天“修理地球”后,浑身酸痛,夜晚在上漏下湿茅屋的昏暗煤油灯旁研习书画篆刻,因勤黾苦读翻烂了爷爷(晚清末代秀才)传给我的民国石印版线装本《许氏说文解字》四册,留下涩楚的回忆。走笔拙文,心情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