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贤文解毒
贫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任大刚
  任大刚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在《增广贤文》中的知名度,可以说高到妇孺皆知的地步,举凡经济贫困和人情世故沾点边,一般都会抬出这句话来。

  比如上个月某网站有篇《爸爸喜欢说的谎:钱的事不用你操心》,其中写道:从(上世纪)80年代父亲兄弟三人分家,到农具、牲口、农活的搭伴、借还,几乎没人帮助过我家,连同村的亲姨也对我家避之不及。用父亲的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居闹市无人问。”他暗下决心,无论再苦再难,也要供我读书,让我跳出农门。

  有一篇热门电视剧《欢乐颂2》的影评写道:就现实而言,“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居闹市无人问”,所有关系网的建立与关系的形成都不是平白无故的,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能够掌握并且享受关系的人,首先是一个在群体中相对更强的人,身处更高的平台,结交更牛的关系,譬如安迪、曲筱绡,这才有了让别人与之建立关系的必要。

  过年期间,有一篇《忆乡愁:喊年饭》的文章写道:到初二开始,就喊亲戚朋友来吃年饭了……“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由于家里穷,家里也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可走动。

  还有人总结了“100句老话,话糙理不糙!”,“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荣列其中。

  我比较纳闷的是,这句话到底是描述一种现象,还是表示发明发现者和引用者的赞同或痛恨?抑或是一种残酷的生活真谛?

  如果是一种现象,那么现象应该是飘忽不定的,这个场景中出现,不一定在另一个场景中再现,没有引用价值;如果作为一种价值观或生活真谛而被赞同,那么这两句话就应该改为“贫居闹市应该无人问,富在深山应该有远亲”,更为直白了当。

  所以我敢说,引用者在使用这两句话时,态度相当暧昧,一方面,似乎是在显示某种行文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似乎又是在表达对势利眼的某种愤恨,和因愤恨而奋发的情绪。

  不过,如果剥去道德和情绪油彩,纯粹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两句话是有某些合理性的。譬如“贫居闹市”,生活艰难,如果还有客人不断上门,主人总得倒点茶水,抬个凳子让人坐一坐吧?结果主人穷于应付,他如何忙碌生计问题?说实话,如果我是这样的主人,未必愿意宾客盈门,我得把生计问题理顺了再说其他。

  同理,一个衣食无忧的富人住在山里,当然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需求,有人去探望他,情理上他当然是乐意的,高兴的,至少他不必为招待来客的酒食犯愁。

  前几年,某些地方办酒席之风大盛,不仅婚丧嫁娶要办酒席,盖房子要办酒席,房子盖到第二层要办酒席,母猪下崽要办酒席,没有事情也要办“无事酒”,被请去吃酒席的苦不堪言,有的人家,年收入的一小半用于出份子钱,这个时候,恐怕很多人都希望“贫居闹市无人问”这句话快快显灵。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人由宾客盈门的富有忽然变成门前冷落的贫无所依,或者相反,这个时候感叹一番“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未尝不是相当贴切。

  所以这种耳熟能详的“贤文”,如果不放到具体场景中,实际很难判定它到底是否合用,也就是说,它很难传递一种确定的价值观和人生真谛,就像“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一样,有时候无非是为了语言上的对仗,朗朗上口,但确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A30版:家装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微腐败也是腐败,反腐无法外之地
官闻三则
贫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的鄙视赤裸裸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7贫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2017-07-15 2 2017年07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