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女博士,属羊,外地人……”这两天,这个标题,说的是啥,你懂的。
那个在上海高校中曾多年明晃晃挂着“爱在华师大”角色设定的华东师大,只因为其中一位无名女毕业生的条件不入另一个无名北大男法眼,就赤裸裸地上了“鄙视榜”——别喊冤也别郁闷招谁惹谁了,亲爱的华师大,知耻后勇,卧薪尝胆,没准在这一轮“双一流”或下一轮什么重大建设中,就能抓着机会,上演一回灰姑娘上位逆袭呢。
也是这两天,2017级大学新生的招生录取正在火热进行中。因为上海和浙江是“新高考”试点,很受关注。和上海某高校一位资深招办主任聊天,询问大学招生指标在不同地域、渠道投放比例的设立原则是什么,回答是“差异化”——因为平行志愿的实行,每所大学在一个地方的生源,越来越集中于某个狭窄分数段之内,学生的智商情商、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也会大体相近。在这位老法师看来,分数扁平化,生源同质化,就像森林里只有一种树、草坪上只长一种草一样,乍看工整精致,实则贫乏无趣,更难成就良好生态。因此,必须通过多元招生途径,选拔不同人才,相互影响,互相成就。
这样深刻的见地,北京公园里为儿女相亲操碎了心的大爷大妈们显然不会有也不必有。他们的“相亲鄙视链”,直接粗暴,一把扯掉文化教养遮羞布,给海归、C9、985和博硕、年龄、貌美如花等略含蓄的“文化软件”,统统折算成了“硬通货”:北京户口、北京哪个环里有房或没房以及月薪多少,然后按等级档次对接,只想让自己社会身价略涨、绝不让别人白占自己的便宜。
对北京大爷大妈也没啥可鄙视的。他们不过是将笼罩整个社会的“门当户对”价值观给极端物质化、简单庸俗化、集中赤裸化了,再缀上几条荒谬的传统迷信、地域偏见等花边,端上来时,就很有点耸动和娱乐大众效果。
物质化的“门当户对”原则和“鄙视链”下的相亲,和平行志愿下的大学招生一样,结果必然是选择面收窄、同类项合并,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的成功率据说只有1%,你和你父母看得上的人未必会选择你。于是,条件碰不拢的大龄单身者变多,因房产加名字、彩礼嫁妆而婚姻卡壳、徒生嫌隙者多。与之相伴的是,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
前一段走红的以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欢乐颂》,帅哥靓女、浪漫无厘头的时尚爱情和职场故事包装和“带货”努力之下,还是一眼就被人们看出了“门当户对”、阶层固化的价值观底色。
这两天热议正酣的新剧《我的前半生》一样是上海背景,马伊琍饰演的中年子君,衣品俗艳,举止张狂,将人生成功归结为嫁个有钱老公“涓生”、吃他的用他的,轻松消费,只要花点精神防小三抓小三。这样的“与时俱进”,被亦舒迷们吐槽完全抽离了原著中女性的独立自尊和品位教养,其实也不符合“上海女人”代代传承的精神特质。但,这样的价值观,恐怕真是当代社会世俗观念的投射,自有其现实的市场。
对于年轻人来说,要避免自己入彀,成为“鄙视链”炮制者、信仰者,不论你是来自哈耶普,还是北大华师大。如果你们也不过是无皱纹精英版的相亲角大爷大妈,那才是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