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7: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旬老兵的“网事”烽烟(下)
马涌
  ◆ 马涌

  三

  尹吉先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帆风顺的人生,他的人生伴随着新中国的探索之路,一路坎坷,风雨而行。

  1958年,回到国内的尹吉先,被派去就读位于张家口的“速成中学”。在入学之前,他回了一趟老家,亲见了农村“大跃进”中的种种怪象。尹吉先想:我当兵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大家吃饱饭、求解放。现在这样,肯定不对。回到速成中学,尹吉先在班会上坦率地讲出了他的见闻,书记员让他在发言记录上签字时,他一点都没有犹豫。

  然而当尹吉先再看到这份材料时,是在批斗自己的大字报上。“铁证如山”,他被定性为右派。但尹吉先心里不服气,他相信自己没做错。

  尹吉先背着“右派”的名声转业到了北京邮电局,这一选择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轻松。在火车上押运邮电局邮件,晕车加上劳累让尹吉先吃什么、吐什么,整个人枯瘦下去。

  在那样艰难的年月里,尹吉先的老伴先后为他产下五个儿子,让人说不清这是命运补偿给他的旺盛香火,还是与生活窘迫的他开了一个严酷的玩笑。很长一段时间里,尹吉先夫妻俩带着五个儿子,住在邮政局的一处营业厅里,四十平方米,七口人。每一个儿子结婚,尹吉先就从这四十平方米里分出一小方,打上隔断,权作小两口的新房。等到四十平方米全部给儿子们分完了,尹吉先就在屋外又搭了一个三平方米的小棚子,和老伴两个人,一住又是许多年。

  1990年,尹吉先退休了。老伴没有工作,尹吉先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让他们安享晚年。年届六旬的尹吉先只能选择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做起了焊工。上百公斤重的炉箅子,尹吉先负责焊接,另有两个工友搬运。工作很累,但古道热肠的他更见不得别人受累。一个负责搬运的工友累了,尹吉先便去搭把手,却在放置炉箅子时一个失误,上百公斤的炉箅子直砸在尹吉先的右手食指上,那历经枪林弹雨依旧忠于职守的手指,在生活的重压下应声而断。直到今天,尹吉先每一次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时候,那残缺一节而尤为不便的右手食指,都仿佛在提醒着他往日的艰难。

  今天,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与国家政策的落实,尹吉先的生活已经大大改善了。即便如此也很难说是“苦尽甘来”:在那样的过往岁月面前,这简单的四个字也显得有些轻佻了。

  即便如此,尹吉先对党、国家和政府的拥护依旧坚定而热烈。

  他从不讳言新中国成立后所吃过的苦。但他也说,那些年虽苦,但新中国成立之前要比这苦得多。

  “要分主流和支流,国家发展的方向是好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我都支持,都拥护。”

  四

  2009年,尹吉先在孩子的引领下,第一次推开了互联网的大门。在这方完全陌生的世界里,尹吉先却发现了一些他熟悉的片段——熟悉,似乎又很陌生。

  那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泥沙俱下的时代。尹吉先看到的,正是一段段对他亲历的战争岁月的“别样讲述”、与他的记忆大相径庭的“历史真相”,还有文章下面一个个“原来如此”“大开眼界”的回复。

  不知道是什么人,对战争和历史夸夸其谈,信口开出一条滔滔大河,捏造、诋毁、抹黑……不着边际的言论却引来许多追捧和点赞。但曾亲身置于那段历史中的尹吉先,却只能哑巴似地看着,什么也说不出,更谈不上反驳——他甚至连如何在网上回复,都不是很清楚。

  如果这些人口中的是“真实”,那尹吉先经历的炮火中的岁月是什么?他那些不再熠熠生辉的军功章是什么?那些闻过的硝烟、洒出的热血、回不来的战友……又是什么?

  如果真相沉默,喧闹的谎言就会慢慢变成真相。尹吉先坐不住了。

  79岁时,尹吉先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和打字,迈出了在网上发出声音的第一步。

  断了一节的手指,打起字来绝非灵便;年近八旬,也绝不是学习新事物的好年纪。但在外人看来颇为艰苦的学习过程,尹吉先却视若平常。或许对于经历过战场生死的老兵而言,这只是不值一提的困难。

  他最早的网络“阵地”选择了新浪博客,在当时,这是最受关注的个人写作平台。尹吉先在新浪博客写下了长长短短的三百多篇文章。在文章的分类标签里,有占大头的“抗日战争时期回忆录”“解放战争回忆录”的亲历文字,也有“对国际评论”“健康”这样的类别。尹吉先的文笔算不上好,有时连字面上的通顺都有问题,但他的阅历是他独一无二的财富。像《我闻到香水就想起朝鲜的烈士》,写他在朝鲜战场收殓烈士们的遗体,用香水掩盖令人难以靠近的尸臭,直白到有些粗陋的文字,却比婉转的“花活儿”更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在博客上笔耕不辍的尹吉先逐渐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网友“浮生未半”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引导下,尹吉先来到了“知乎”这块新的“阵地”。

  比起新浪博客,知乎更加年轻化;而作为一个“社区”,知乎的社交属性也更强。在这里,尹吉先接触到了更多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与年轻人直接交流碰撞的机会。

  在一群年轻账号中间,尹吉先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他的知乎账号“职业经历”一栏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0字第538452号军官”,“教育经历”一栏填着“初中·战争”;“个人简历”一栏则原原本本地记录着自己从小学入学到退休的全部经历,时间精确到月,一如档案般精准。

  在这个匿名为主流、人人提防着自己的个人信息外泄的互联网上,尹吉先如此“赤膊上阵”,真的不怕“人肉”吗?尹吉先说,我说的都是实话,所以我什么都不怕。

  而与尹吉先交流的年轻网友中,客客气气者有之,“拍砖”乃至出言不逊的也不乏其人,但这不太影响尹吉先与年轻人交流的兴致。他说,看到这些年轻人读书、出国留学,就看到了自己和战友们当年出生入死的意义所在,很开心。

  五

  如今的尹吉先,每天上网、写东西。上午两小时,下午两小时,晚上两小时,看似“网虫”的背后,有着和“网虫”大异其趣的、老派而固执的纪律性。

  是的,尹吉先每天上网六小时,但是他并不“宅”。运动锻炼是他的另一大爱好:马拉松、爬山、竞走……又颇有些城市中产的趣味了。关于运动和长寿,他很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除此之外,他还在“老年大学”学习视频剪辑和Photoshop。他很开心地展示着自己制作的小视频,只是很简单的配乐幻灯片,素材大多源自他已经褪色的旧照片,虽然简单,但想到这出自八旬老人之手,又让人心生敬意。

  在这日复一日的“非典型”老年人日常中,尹吉先身上的“老派”和“新潮”、“老兵”和“网民”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而最终生成的那些文字,恐怕任谁也无法无视。实际上,“浮生未半”和其他一些热心网友,正努力整理尹吉先的文章,希望能够结集出版。但在这个网红自传和鸡汤读物一本接一本面世的市场中,尹吉先回忆录的出版却显得有些艰难。“浮生未半”说,如果纸质出版物有困难,他们也可以做电子书,总之,尽力。

  拜访尹吉先的那个下午,离开时他坚持要送我到地铁站。让一位八旬老人相送我心有愧意,但他与年龄不相称的体魄和精力却让我无从拒绝。在地铁站前分手后,我回头望去,夕阳中尹吉先的身影在疲惫的下班人流中依旧突兀而挺拔,就像混凝土丛林中一棵拒绝老去的白杨。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7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阅读上海100胜31
   第A06版:“美丽上海追梦人”上海市重大先进典型专题发布第三季
   第A07版:“美丽上海追梦人”上海市重大先进典型专题发布第三季
   第A08版:随笔/评论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13版:财经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旅游咨询
   第A29版:新民旅游
   第A30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31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咨询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八旬老兵的“网事”烽烟(下)
他们的上海前夜
重庆之眼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7八旬老兵的“网事”烽烟(下) 2017-08-01 2 2017年08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