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末的英语课、舞蹈课、篮球课,还有足球课,一系列公益课程,源于约翰八年前一次不经意的散步。2008年8月,他担任上海西华国际学校社区服务项目主管,一次在校园周边的村庄里遇见一对外来务农的老人,带着孙辈一起生活。“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我提出教孩子们英语,老人欣然答应,第一堂课就放在他们家,这样持续了几个月。”
约翰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唤作“流动的花朵”,他无偿开设“周六英语课堂”,为他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渴望学习英语的孩子越来越多,从最初的4人到后来的120人,约翰倍感肩上责任重大。“每到周五,我就很焦虑,害怕第二天的课堂无法满足所有孩子们的学习愿望。”
志愿者不够,他背上招募牌在校内宣传;书籍不够,他自费从美国购来教材和课本;资金不够,他以演讲的方式筹集……约翰的坚持和付出,感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课堂改变“一对一”模式,而是培训志愿者“一对N”教学模式,提升上课效率。周六英语课成为周边外来务工子女的“第二课堂”。
除了英语,约翰还拓展了舞蹈、足球等公益课程,并将公益课程开到校外,发动公益人士为贫困生募集教具。这些年,除了留下生活必需的开支,他将薪水悉数捐给需要帮助的人。2015年底,“中美小型摄影展”在徐泾举行,约翰将所有摄影作品义卖,筹款捐赠西华国际学校对接的扶贫助学公益项目。
约翰在徐泾生活了八年,说起亲眼目睹的变化他如数家珍:地铁2号线延伸了、国家会展中心建成了、新型别墅区鳞次栉比。“这是我的第二故乡,与友好的人们相伴,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很有安全感。徐泾是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我相信未来的每一天都将迎接新的变化。”
本报记者 范洁 通讯员 袁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