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格物”如何“致知”?
钱 宁
  钱 宁

  据说,王阳明年轻时服膺朱熹“格物”之说,相信“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便在庭中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一格就是七日,格来格去,竟格出病来,没有致知,反而致病。

  “格物致知”,是后世儒学的方法论,语出《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礼记·大学》),为宋儒所推重。程颐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河南程氏遗书·卷2》),而“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河南程氏遗书·卷25》)朱熹进一步解释:“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朱子语类·卷62》)

  王阳明观竹格物不成,不仅身体有了病,心理也很受伤,不过,也许正是在这伤痛中,萌生了日后“龙场悟道”的觉念。

  十多年后,他在贵阳西北的群山野岭中,忽然悟到“心外无理”——“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上卷》)从而创立 “心学”。当友人指岩中花树,质询其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他则极而言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黄省憎录》)其言卓绝尽透,“唯心”之彻底和深刻,不让两百多年后德国的康德。

  然而,以孔子的“两端”方法论观之,宋之理学,明之心学,一个从外物寻“天理”,一个从内心寻“天理”,皆有各执一端之偏。

  宋儒“格物”,从外物去“穷理”,只得物之理,以物之理“致知”,仍得“物理”;明代“心学”,从内心去“致良知”,只得心之理,以心之理“格物”,仍是“心理”。

  那么,“格物”如何“致知”呢?

  天下之道,在外物和内心的相互关系之间,即“物”与“心”的两端之间。既然是两端之间,必有互动关系。物是心中物,心乃物之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限定。

  物的存在状态,取决于心的参与,就好像量子力学所揭示的那样,电子是粒子还是波,在A点还是在B点,取决于你的测量。人的意识,不仅是被动的观察者,还是必然的参与方。

  作为心之端,人的意识,亦是一种存在。人的意识,只能以其存在的方式来感知“物质世界”,也就是说,人对事物的理解,被自我意识的存在方式所限定,比如,数学上,黄金分割比例确实存在,只是这一比例的存在完全基于人类意识中的审美偏好。

  回到王阳明“观竹格物”的故事。竹之本质,不在竹,亦不在心,而在竹与心之间交集之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60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0版:生态上海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2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3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汽车周刊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新民健康
   第A32版:互动/新民健康
“格物”如何“致知”?
最初的记忆
试试“纽约慢”
上海徐家汇(水彩画)
弦外乱弹·茶觞
瓷砖也能贴出状元
新民晚报夜光杯A24“格物”如何“致知”? 2017-08-30 2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