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特别护照
这是一本暗红色的、封面写有黄色字样“英属海峡殖民地出入境合格证”的英文护照(右图)。
护照编号:49359
签发地:新加坡
护照地址:武吉巴梭路43号
签发日期:1939年3月10日
护照持有人签名:陈昭藻
年龄:34岁
入境护照有效期:2年
护照的持有人陈昭藻是一名南侨机工。这本抗战时期的护照不仅记录了一名华侨投身抗战的事实,更见证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历史。
1938年10月10日,南洋所属45埠的168人在新加坡召开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以下称“南侨总会”),总部设在新加坡武吉巴梭路43号的怡和轩俱乐部。之所以选在此处,是因为怡和轩早在1895年10月经新加坡行政会议批准为豁免注册社团,较为安全。时任怡和轩主席陈嘉庚在大会上当选为南侨总会主席。南侨总会成立之意义何在呢?他在《南侨回忆录》中谈道:“唯抗战严重期间,凡我侨胞自应精诚团结,集思广益,俾能加紧出钱出力,增强后方工作,此为召开大会之第一意义。”
陈昭藻的护照地址是南侨总会所在地,可见这本护照是由总会统一办理的。
陈嘉庚签准征募通告
1939年2月7日,由陈嘉庚签准,南侨总会向南洋各埠的筹赈分会分别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及电函,详述了征募南侨机工的报名条件及回国目的:
一、熟悉驾驶技术,有当地政府准许,粗识文字,体魄健壮,无不良嗜好,年龄在四十以下二十以上者。
二、薪金每月国币三十元,均由下船之日起算,若驾驶会修机兼长者,可酌加,需在工作时,审其技术而定。
三、国内服务之地,均在云南昆明或广西龙州等地,概由安南入口,旅费则由各地筹赈会发给。
四、凡应征者,须由当地妥人或商店介绍,知其确具有爱国志愿者略懂中文方合。
……
在南侨总会通告发出的第十天,来自峇株巴辖的48名机工和新加坡32名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八十先锋队,第一批从新加坡出发。机工起程的前一天,陈嘉庚在新加坡接见他们并讲话以资鼓励。
南洋华侨机工:滇缅路上“神行军”
先后分九批抵达的3192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以两年为一个周期,若有需要再续签。从报名回国到抗战胜利的七年间,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军事运输中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弥漫战火夜以继日地抢运军需辎重。据记载,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平均每日输入军事物资达300吨以上,极大增强了抗战实力,不愧为滇缅路上的“神行军”。1939-1942年,南侨机工抢运军需物资近50万吨,并有15000辆汽车运送中国十万远征军入缅作战;滇缅路惠通桥被炸之后,南侨机工加入美军飞虎队驼峰运输线、印度远征军部队,协同作战。南侨机工没有辜负南洋父老的重托,被誉为“粉碎敌人封锁战略的急先锋”,其功勋不可磨灭。然而牺牲也是巨大的:到抗战结束,南侨机工牺牲了近1800人。
为抗战,此生再未见过女儿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谈道:“有一修机工在洋十余年,每月收入坡币二百余元,自甘牺牲,并招同伴十余人,带其全副机器前往。”这名在新加坡收入颇高的修机工叫王文松,陈昭藻就是这“同伴十余人”之一。
陈昭藻报名时已39岁,且有一未满10岁的女儿独自带在身边(孩子母亲病故)。为了能报名成为机工,他把年龄改为34岁,并买了张船票,像寄物件似地把幼女和一张床一并寄回海南,有生之年再未能与这个女儿相见。
护照的日期是1939年3月10日,三天后,陈昭藻作为第二批南侨机工中的一员从新加坡起程,22日抵达云南昆明。
陈昭藻与十余名海南籍同伴回国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设在昆明师专的司机训练所内接受了不到一周的训练,即刻赴缅甸仰光汽车装配厂开始夜以继日的苦干。之前美国工程师按每六人一组、一周装配一辆新车计划工作,这批南侨机工到达后,在露天工作场不分酷暑和暴雨,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一天完成装配新车四辆,让美国工程师惊叹不已。时任国民政府西南运输总处主任宋子良发出感慨:“海南人真了不起!”并称他们为“模范机工”。这批技术娴熟的机工随后辗转服务于缅甸腊戌、八莫,国内的保山、下关、云南驿美军机场等地。
这“同伴十余人”不仅带回人力,而且带回了数十箱工具,尤其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无损伤磁粉探测仪,应用于滇缅公路紧张的汽车军需运输中,用来检测汽车“致命”零件上肉眼难以发现的疲劳裂痕。
1949年,陈昭藻和选择留在祖国的其他南侨机工一样,积极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本文选自《纵横》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