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建筑保护的新匠人时代
易蓉
  易蓉

  就在本周,玉佛寺的大雄宝殿开始30.66米的平移工程!这应该算玉佛寺3年多“消除安全隐患保护性修缮工程”中百姓关注度最高的项目,而这样的大型中国传统纯木结构建筑平移在国内也是史无前例的。许多人想起了几年前的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建筑专家称音乐厅是砖混结构,就像“推箱子”,而玉佛寺此次平移不仅是在“推木桌”,而且还得带着建筑里的佛像、佛台等文物一起移动,难度不可相提并论。

  依靠现代技术,大雄宝殿的平移能够为满堂香客和络绎不绝的游人带来更多空间,为活动的进行、人流安全等提供保障。换做以前,这般大胆“摆弄”饱经风霜的老建筑简直不可想象,而如今,随着保护理念的进步、技术的提升,老建筑保护能获得更多更科学的方案进行实施,历史风貌能够尽可能保留,同时又能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找到共生的方式。

  为老建筑延续生命的工作变成了一项需要多学科交叉共同激发智慧的学问。前不久在建筑遗产博览会上见识了不少新技术,比如清华大学土木系与企业合作研发的一款新灌浆材料,从珊瑚形成原理获得灵感,利用细菌培养液生成碳酸钙石粉,可以打入大理石材料裂缝中,像伤口愈合般发挥修补功能;还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完成布达拉宫的高精度数字测绘,再用传感器检测深藏山体中的地垄对建筑稳定的影响;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用激光扫描、航拍、数字建模为上海历史建筑、江南古镇建筑“会诊”……

  博览会上,故宫博物院的展板一角有一张“板凳”手绘图,作者是来自乾隆花园合作机构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一位老修复师,板凳的三条腿分别象征艺术/历史、科学、工艺,象征道德的板面连接凳腿,这一切才形成了坚实的板凳,支撑起建筑修复工作。

  今天的建筑修复师已不仅是只会敲打、修补砖木瓦石的匠人,而进入了身兼十八般武艺的新匠人时代。只是目前,这样的新匠人还太少太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60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0版:生态上海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2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3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汽车周刊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新民健康
   第A32版:互动/新民健康
伪共享需要真监管
建筑保护的新匠人时代
“风火轮”
扎紧制度笼子,铲除“圈子文化”毒瘤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建筑保护的新匠人时代 2017-08-30 2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