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日报观点~~~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观点
扎紧制度笼子,铲除“圈子文化”毒瘤
白田田
  近期,湖南衡阳市纪委查办了一起利用同乡会资源、涉嫌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大案,一个隐蔽运作长达18年之久的店门同乡会浮出水面。这个“同乡会”组织严密,有章程、有分工、有固定经费,成为谋取不正当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小圈子”,是典型的“圈子文化”毒瘤。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身处庞大的关系网中,有“同乡”“同学”“战友”等这样那样的圈子乃人之常情。但一些“小圈子”将私人关系和公共权力相勾兑,最终损害的是公共利益,癌变成了“圈子文化”“山头主义”。

  组织、加入各种“小圈子”,最终目的是谋求关系“变现”。借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的台词,很多人想方设法进圈子是为了寻求“政治资源”,所谓的“上头有人好办事”。还有一些人热衷于通过圈子结交企业老板,收受钱财礼金,并将这种行为包装成“兄弟朋友之间的感情”。最后一调查,往往是“一抓一串”的腐败窝案。

  近年来,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意见中多次提及“圈子文化”现象。“圈子文化”如果不及时铲除,必然会对政府形象、干部队伍、干群关系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圈子文化”问题有了较明显好转。根治“圈子文化”,不是要消除正常的人情交往,而是在私人感情和公共权力之间建立隔离带、防火墙。

  选人用人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一些地方推行“实名制推荐”。干部是由谁最先推荐的,谁同意任用的,均记录在案并全程公示,做到“谁提名、谁负责”。

  同时,衡阳等地制定了“八小时以外”监督办法,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从“工作圈”向“社交圈”“生活圈”“家庭圈”拓展和延伸。监督无处不在,“小圈子”自然就难以藏身。

  身为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还要时刻做到严于律己。某市一位处级干部说,他刚刚调任到某要害部门时,不少同乡、同学找他吃饭聚餐,他都婉拒了。在别人看来,这是不近人情,在他看来则是自觉净化圈子、主动规避风险。

  制度的笼子紧了,私人的圈子才能“净了”。风清气正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上下级之间规规矩矩,同乡同学同事之间清清爽爽,干部和企业家之间既“亲”又“清”。(白田田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60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09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0版:生态上海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2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3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汽车周刊
   第A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新民健康
   第A32版:互动/新民健康
伪共享需要真监管
建筑保护的新匠人时代
“风火轮”
扎紧制度笼子,铲除“圈子文化”毒瘤
广告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扎紧制度笼子,铲除“圈子文化”毒瘤 2017-08-30 2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