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身处庞大的关系网中,有“同乡”“同学”“战友”等这样那样的圈子乃人之常情。但一些“小圈子”将私人关系和公共权力相勾兑,最终损害的是公共利益,癌变成了“圈子文化”“山头主义”。
组织、加入各种“小圈子”,最终目的是谋求关系“变现”。借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的台词,很多人想方设法进圈子是为了寻求“政治资源”,所谓的“上头有人好办事”。还有一些人热衷于通过圈子结交企业老板,收受钱财礼金,并将这种行为包装成“兄弟朋友之间的感情”。最后一调查,往往是“一抓一串”的腐败窝案。
近年来,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意见中多次提及“圈子文化”现象。“圈子文化”如果不及时铲除,必然会对政府形象、干部队伍、干群关系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圈子文化”问题有了较明显好转。根治“圈子文化”,不是要消除正常的人情交往,而是在私人感情和公共权力之间建立隔离带、防火墙。
选人用人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一些地方推行“实名制推荐”。干部是由谁最先推荐的,谁同意任用的,均记录在案并全程公示,做到“谁提名、谁负责”。
同时,衡阳等地制定了“八小时以外”监督办法,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从“工作圈”向“社交圈”“生活圈”“家庭圈”拓展和延伸。监督无处不在,“小圈子”自然就难以藏身。
身为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还要时刻做到严于律己。某市一位处级干部说,他刚刚调任到某要害部门时,不少同乡、同学找他吃饭聚餐,他都婉拒了。在别人看来,这是不近人情,在他看来则是自觉净化圈子、主动规避风险。
制度的笼子紧了,私人的圈子才能“净了”。风清气正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上下级之间规规矩矩,同乡同学同事之间清清爽爽,干部和企业家之间既“亲”又“清”。(白田田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