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举国欢庆,张灯结彩,放炮游行。而文人自有他们独特的庆祝方式。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看官诸位,能看出此联的妙处吗?
上联字面上由三个国家名组成,但“捷克”一语双关:“捷”有迅速、快捷的意思,“克”有战胜的意思,连起来便是“迅速战胜”。当年日本从现出败相到宣布投降,速度之快实在出乎预料。于此,上联的意思不用我说了吧?下联字面上由我国的三个城市名组成,但“重庆”与“成都”皆一语双关。二者联起来的第二重意思是: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我们知道抗战初期因中日的实力悬殊,南京失陷了,重庆成了“陪都”。现在抗战胜利了,得以还都南京,这便是下联的意思。对联构思如此精巧,双关而又这般自然。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汉字的神奇,与文人的功夫心机。我以为,此对联是无法翻译成西文的;一想:这样说恐有一点儿不着边际,因为西文根本就没有“对联”这么个宝贝玩意。
敲键至此,我忽然想到不久前有人发现当下好多人简称北京、上海与广州时用“北上广”而不是“京沪穗”,感慨今人的汉文化修养大不如前了。呜呼,是的,我们的文化还是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如今我们文人的工夫与心机与前辈比则差不少矣。离题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