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并非浪得虚名,其有“三高”,即发病率逐年增高、术后复发率高和死亡率高;更有“三低”,即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和药物有效率低。胰腺癌诊断时约有85%的患者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目前,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仅5%,转移性胰腺癌占60%,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占25%,中位生存期仅9个月;可切除胰腺癌占15%,中位生存期仅15至18个月。进展期胰腺癌的治疗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一线标准方案客观有效率30%左右。
哪些研究能改变治疗现状
肿瘤学界正在不断探索胰腺癌治疗以及如何提高它的疗效。王理伟教授介绍,胰腺癌恶性转化是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传统认为的“突如其来”。2010年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曾指出,胰腺癌病程演进平均历时近20年。从出现第一个胰腺癌肿瘤细胞到诊断有15年,从发现到转移大概历时3-5年,只是人类缺乏有效的手段没能在这漫漫廿载中把它查出来。所以,怎样在发现胰腺癌之前进行诊断和干预是努力的方向。
王理伟教授指出,临床上的每一位胰腺癌患者都应进行分子分型,这是精准治疗的基础。精准治疗是以个人基因组和其他分子特征为基础,为病人定制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医疗模式。目前开展的有伞式研究,根据不同的靶基因分配到不同的精准靶向药物,亦称为“同病异治”;也有篮式研究,本质是一种药物应对不同肿瘤,被称为“异病同治”。
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胰腺癌分子分型和分期体系有利于指导胰腺癌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新辅助放化疗有可能使转化成功,肿瘤缩小,达到肿瘤分期、分级双双降低的目的,从而提高手术的可切除性。
肿瘤科医生下一步的任务是,基于精准理念,在综合患者遗传信息、肿瘤组学信息和患者临床信息之上,提供全程、规范化、个体化及多学科综合诊治管理。而胰腺癌精准诊疗急需解决两个“瓶颈”问题,分别是如何获得高质量的临床数据和组学信息,以及利用临床数据和组学信息进行精准的分子分型。
出现哪些症状需提高警惕
多数胰腺癌患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之胰腺在解剖上有胃肠等器官遮掩,因此胰腺癌很难在早期被及时发现。尽管如此,但若对胰腺癌的症状有一定的了解,则有利于尽早就医,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胰腺癌的症状主要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消瘦乏力、黄疸、血糖波动等。现已了解到,系统性炎症及免疫功能低下是胰腺癌进展的重要原因,二者也增加极度消瘦即恶液质的发生率,其在诊断时即达80%,体重减轻也是胰腺癌患者独立致死原因。另外,80%的胰腺癌患者曾有胆道炎症、慢性乙肝或者胰腺炎病史,“炎癌转化”已成为一大研究方向。此外,如果近期突发糖尿病,出现不明原因的血糖波动,表现为糖尿病病情突然加重或无法控制,需要警惕胰腺癌的发生,建议通过核磁共振检查来进行筛查。
哪些不良习惯与发病相关
目前尚无有效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方法预防胰腺癌。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酗酒、饮食不当、精神压力大、肥胖和糖尿病等因素均可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所以要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保持心态的健康平和,这也是人力所及预防绝大多数肿瘤的共同方法。 本报记者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