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一得一失,本是常态。然而工作中有人过于计较得失,整日经营算计,光想着掂量左右人情、考虑世故周全、计算利弊盈亏。面对组织安排挑肥拣瘦、挑三拣四,讲价钱、谈条件,合意则取,不合意则弃,说到底还是舍不得眼前那点利益,把一己得失看得太重。看淡名利、看重责任,进退得失莫萦于怀,乃是当下年轻人亟待补上的一堂党性必修课。
参加平江起义,参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一师师长,抗战时任386旅参谋长、参加“百团大战”,后在解放战争、朝鲜战场上功勋卓著——这是被誉为“将圣”的铁血军人李聚奎的辉煌战史。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邓华、杨得志,过去都是他手下的团长、政委,其资历显然在上将之上。可大将军衔仅有10人,不宜增加,组织上正犯难怎么开口做工作,他竟传来话:“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回望党史,多少优秀的同志在功名面前豁达大度,这正是共产党人能够团结奋斗、战胜许多困难的重要原因。
当然,鼓励“荣誉面前不争功,困难面前不躲闪,责任面前不推卸”,不等于讳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职业发展的正当性,强调的是更大气、更大度把握局部与全局、个体与集体、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属于自己的,让出一角,别人不愿干的苦活累活,多伸把手,群众看在眼里,组织不会埋没,到头来不但不会吃亏,还往往能胜出一筹、收获更多。
有学者讲解“孟子批杨朱”时,将民族文化精神概括为“知止”二字。“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的黄大年;1937年投身革命的老八路孙犁,职务不过是《天津日报》文艺科的副科长。他们皆是知一时之止,得一世之功,在各自专业领域著述等身。消解偏执,破开囚笼,悟彻本真,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年轻一代失去的只是无谓的包袱,赢得的将是无价的未来。(周人杰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