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一天,我乘舟沿着富春江顺流而下,便到了桐庐那一段水路,重温了150多年前南朝文人吴均笔下的意境,他在给友人宋元思的信中,对富春江称赞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异山水,天下独绝……”
充满绿色的富春江两岸,山的伟岸,石的气势,水的灵韵,林的秀丽,都构成了富春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山水灵音诗画般的意境,给历代文人墨客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我随着游船,两岸的美景目不暇接,富春江流过百里沙洲,不但秀丽,而且富饶。这些沙洲绿野平铺,江柳摇青,芦苇丛生,繁花似锦。难怪古人在吟咏富春江时,有“十里春江九里花”之句,把富春江的沙洲想象成水上的桃花源。
难怪师承董源、巨然的黄公望,他在描绘《富春山居图》时,追求“理”“趣”“神”三者的兼备,用笔简练,意境深远。《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展现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美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黄公望用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富春江山水的秀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公望作为一个五十岁才开始画山水的文人,用敬畏的心情,表达了他对富春江自然山水的崇拜。在黄公望的笔下,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黄公望的绘画创作过程,不仅得自然之貌,展山水之美;更得自然之情,现致敬之心。
潺潺流动的富春江水,打开了我的思绪。黄公望不仅有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还有一幅《九峰雪霁图》。他沉浸于九峰三泖的自然山水间,在山水中获得精神的解放,获得山水画创作的灵感,他让山水画成了以后文人画的代表,洋溢着书卷气,开创了一代画风。
我游完富春江后,就去富阳城区参观了刚落成的富春美术馆,观摩了由两岸合璧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又去朝拜了黄公望的隐居地,也就是《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我一路上沿着竹径,怀着朝圣之心,徒步行走至黄公望隐居创作的“小洞天”,感受天人合一的灵秀之地,领悟了艺术创造的艰辛和乐趣。
富春江水,不仅可以洗净人们的烦恼,而且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黄公望的“山居图”,更是充满着禅意,让人们净化心灵,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