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起源于何地?
在此用一个“大”字,是特指大上海这一特有的城市文化形态,它起源于何地?
笔者阅读了许多史料,最近阅读了俞敏的长篇上海历史小说《青龙镇》,便清晰了,青龙镇是“大上海城市文化”最初的曙光。“大上海城市文化”有个特性就是靠海的港口。三国时孙权因抗曹而造青龙战舰,造战舰的地方就成了港口;还有一种特性就是经济、商贸的集聚地,青龙镇从一开始的军事港口,慢慢地成了生活与贸易、政治与经济融合的重镇,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这也是中国城镇发展史的奇观。青龙镇起势就很“海派”,它自由成长,聚合而成“镇”。后来叫顺了,更是成形了,并很有了规模,朝廷给出建制也是顺理成章。
当时的青龙镇是在江口海边,不像今天该地已因海岸线外移而成了“内陆之地”。当时的青龙镇就因靠海可建港口这一地理位置优势和历史特殊的发展时段,迅速发展起来。于是,朝廷重视,派遣后来的大文化人米芾来当镇监;四海向往,诗人文豪如杜牧、苏东坡、梅尧臣、赵孟頫……或来此游历,或留下篇章。如此这般,青龙镇还能不繁荣兴盛吗?
南宋年间,由于吴淞江上游日益淤浅,下游日渐缩窄,前来的海船已不能溯吴淞江驶入青龙港,青龙镇风光不再,逐渐被新兴的上海镇取代。据文献记载,宋时吴淞江仍有九里宽,宋元以后吴淞江的淤塞迫使政府不得不改变治理吴淞江的办法,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五部尚书夏元吉为了彻底解决太湖地区的水患,利用吴淞江的支流黄浦连接范家浜,使太湖之水直接经新的水路排泄入海,解决了太湖水患问题。经过这次治理,形成了一条以大黄浦、范家浜、南跄浦所组成的新河道,这就是今天的黄浦江。而吴淞江淤塞日趋严重,最后沦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靠近外滩的一段即今天的苏州河。
除了常听闻“上海起源于小渔村”的童蒙观念外,还有首推“上海城市发端于华亭”的说法。笔者以为,研究上海城市文化与研究上海地理历史或行政文化不同,华亭早先是陆逊侯爵封地,“亭”是一个很小的行政计量单位,后虽置县成了管辖青龙镇的上级,但从上海城市文化形态的起源、发展和以港立市、以贸兴市的经济延展来看,其重要性和典型意义远不及青龙镇。要讲上海城市文化形态的生存问题,青龙镇无疑是真正的发端之地。
青龙镇原本是湮没于故纸堆里,而今俞敏用系统的文字激活了一段珍贵的文化历史,这段历史因着与大上海城市文化起源相关、与全球目光相连,它的再现给人的感觉既古老又鲜活。
希望有一天,真能在“复活”的青龙镇住上一宿,最好能听得见窗外江南夏夜淅沥的雨声,秉烛夜读《青龙镇》,那该会有一份怎样的心境呢,是思古幽情悠悠,还是另有一种穿越时空般的神游快感?我期待着在那一天的凌晨,掩卷东望,在木棂的窗格里看到最初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