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杂拌儿
谁又忍心
调侃“辛苦钱”
陈方
  陈方

  小区门口有一家快递公司的收发点。早晨送孩子上学,刚刚7点半,就看见快递小哥站成一队开晨会。这个时间点儿,大部分工薪族刚刚出家门或者还在上班的路上,这些快递小哥早已候在工作岗位上。推算一下,大概7点左右他们就得到岗吧,足足比普通上班族早一个半小时。

  “朝九”是不可能的,“晚五”更是奢望。很多次晚上9点左右路过这家快递公司的收发点,还能看见快递小哥在整理快递车上的货物。不算他们路上奔波的辛劳,单单看他们的工作时长,这样的“辛苦指数”远非一般工薪族能比。

  大概是被这种直观感受所刺激,寄快递的时候很少使用上门取件的服务,都是走到小区门口自行填单。每次寄快递时,收发点为数不多的几个快递小哥都在整理快件,负责统筹的店长喊一声“快来收件”,我总会回一声“不着急”。不是客套,对这些为生活奔波的快递小哥,我是心存敬意的。让他们尽可能先忙完手里的活计再来收自己的快件,不至于忙中出错,这是我能轻易做到的对他们最大程度的支持。

  和这些快递小哥打照面的机会很多,但从没好意思问他们是否如新闻里报道的那样,月入过万。即便月入过万又怎样?不应该吗?这样的辛苦程度,难道不配这1万元吗?

  我得承认,人的经历一定会影响到自己对周遭世界的认知,一种或狭隘或宽厚的认知。我和弟弟上大学那几年,父母下岗,老妈硬是靠着卖菜供我和弟弟上完大学。我知道那些年除了春节几天老妈能休息五六天之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真是风雨无阻。当然,这份辛劳还是有所收获,卖菜的收入尚可。要不然我毕业那年,老妈也不可能还能用仅存的一些积蓄在县城买一套房子,从工厂宿舍搬到“自己的家”。这日子是撑下来了,可谁要是说一句“你看,这卖菜也还不错”之类的话,我会狠狠地白他一眼,“你来试试!”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这些年看到“保姆月入过万”“月嫂天价”“快递员月入过万”“摊煎饼大妈月入3万”让普通白领汗颜的新闻,我都会隐隐地表达一种不忿。哪怕是那种玩笑式的调侃,我几乎也不能接受。“煎饼大妈月入3万”爆红社交媒体之后,《北京晚报》还专门采访了几位煎饼大妈。大妈的回答倒是铿锵有力,“每天凌晨两点起床,挣再多也是辛苦钱。”没错,这是辛苦钱,而且还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辛苦钱。眼红什么?既然眼红这些群体的高收入,他们的准入门槛又不高,为什么不见白领辞职加入这样的行业?玩笑式的调侃背后,心底无非还是认为这些基层劳动力就该廉价。

  快递小哥的辛劳自然不次于煎饼大妈。和一位采访过快递小哥的同事聊天,同事说在我生活的城市,真正能月入过万的快递小哥简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新闻说,快递行业要涨价了,中通快递、韵达快递先后宣布涨价,其他几家主要快递公司目前反应不一。淘宝卖家和普通网购者对此忧心忡忡,因为快递涨价势必影响到自己的运营成本或者网购成本。

  网络上“哀鸣”一片,可是你不觉得这很矫情吗?人人享受着“互联网+”的红利,位处这个生态末端的底层快递小哥们,难道就该成为这条服务价值链延伸红利的遗漏者吗?他们不该永远廉价。即便不谈经济转型与劳动力廉价的“大问题”,单单看现实中他们的辛劳程度,快递行业涨涨价,从而为这些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小哥涨涨工钱,也是值得欣慰的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提升法治水平更须普治并举
教养与修养
谁又忍心 调侃“辛苦钱”
苏轼乐意被 小学生“肢解”吗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3谁又忍心
调侃“辛苦钱”
2017-10-14 2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