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一条新闻刷了屏。
清华附小推送了一个班级以苏轼为主题的大数据研究报告,小伙伴和老伙伴们都惊呆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膜拜,现在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太厉害了。虽痴长了几十岁,俺还是傻傻捧本东坡词集,读他的“归来也,西风平野,一点香随马”“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击节于一词一字,得些口角噙香、白首忘机的乐趣。
一直喜欢苏东坡。不但为了点愚衷,虽九死其犹未悔,更在反复贬谪甚至入狱中,还能在词赋中嘻嘻哈哈,鲜见怨天尤人,把人生过得波澜壮阔又乐天旷达,端的是位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四有”古人。
喜欢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能稳住心神读苏词,已是意外之喜,还弄出了很学术很大数据的堂皇成果,真是愧死一辈子埋在高头讲章里寻章摘句的老先生了。
且慢。仔细读读孩子们的“成果”,原来是另一种形式的“寻章摘句”。论文题目唬人,《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及苏轼的影响力》,每一篇写个博士论文也不为过,而结论则是苏轼多少次用到“归来”,用到“子由”,以证其思乡情切,兄弟情深。这和让孩子在假期品读十来首苏词,了解这个特别“有趣”的、会做红烧肉的家伙相比,虚张声势弄些“伪学术”,有什么意义呢?
更触目的是,那些“论文”字里行间偶然提到“我和爸爸”的闪烁其词。
毕竟,在短短八天,能熟练运用大数据信息筛选、自然语言处理(NLP)、电子卷宗分析和情感曲线描述,去“研究”3458首苏东坡作品,再天才的小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好爸爸”,恐怕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作业”。
这就是所谓名校的优势了。能入读的小学生,父母都颇不凡,有个把在计算机领域虎虎生威的“爸爸”,也不稀奇。家长的资源,是塑造孩子的优势环境,这无可厚非。像盖茨聪慧的娘、巴菲特成功的爹对孩子成长的助力,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如果在小学生作业里都要拼爹,让没有“程序员爸爸”的学生情何以堪,只能打打酱油?
所谓作业,其实是体现教育平等的要素。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一项不能违反的原则,是养成学生诚信、自立、自信意识的要义。总是吃家长嚼过的馍,哪怕这馍做得再精致再美妙,也可能带来精神上的发育不良。如果学校和社会,还相当认可甚至鼓励家长对“作业”的深度参与,就不能不让人生出杞忧来。
更何况,以如此功利的方式去“读”苏轼,恐怕苏轼复生也会瞠目结舌。阅读,原是很私人、很单纯的乐趣,非要变得如此“有用”,这真的好吗?他老人家恐怕要拈须重复他的名句,“唯愿孩儿愚且鲁”,嘿嘿!
然后,好心奉劝热衷买学区房的家长,还是洗洗睡吧,要是自己不是软件工程师,就算进了学校,孩子写高大上的作业时,还是只能打打酱油,何必呢!